王小平教授 仅仅住着学校90平的住房
发布时间: | 2025-07-30 | 点击次数: | 0 |
热案简述:
姚国卿法官 我不知道关汉卿的窦娥冤

——自辩无罪,被控受贿645 万的足协 “罚单狂人”是不是“窦娥”?
2025-05-26 19:27
唯有打破 “人治” 惯性,建立透明的权力运行机制,才能真正实现 “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
文 | 阿 晖
备受关注的中国足球领域系列腐败案目前已进入收尾阶段,但其中罕见出现被告人自辩无罪的个案。
据财新网报道,65岁的中国足球协会纪律委员会原主任、著名体育法专家王小平被查已经两年,他被控受贿罪,涉案金额为645万元,2025年4月在湖北省松滋市法院进行了一审。不过,王小平自辩无罪,辩护律师也做了无罪辩护。同时,一篇名为《原中国足协王小平旁听记》的文章也在网上流传,里面从王小平亲属角度讲述了王小平无罪辩护的庭审过程。
王小平在此轮足坛反腐风暴中落马被查,却坚称自己无罪,难道他是“窦娥”?这位曾手握中国足球纪律处罚大权的“罚单狂人”,以本轮足坛反腐首个当庭翻供者的身份,将一场关乎645 万元的罪与非罪之争,变成了检验中国体育治理现代化的试金石。
01
王小平是2023年3月24日与原足协竞赛部部长黄松同时落网的,因为涉嫌严重违法,接受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国家体育总局纪检监察组和湖北省监委监察调查。2023年9月,王小平被移送检察机关。
王小平涉嫌严重违法,接受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国家体育总局纪检监察组和湖北省监委监察调查。
王小平的名字被球迷们熟知,源于他在中国足协纪律委员会处罚决定上的蓝色字迹签名。
澎湃新闻曾经统计,2017年中国足协对中超各俱乐部的联赛处罚创历史新高,开出87张罚单,比上一年增加了三分之一,罚款总额达276.6万元。这使得王小平被网民戏称为中国足坛“最忙的人”。因为其龙飞凤舞的签名,王小平也被网友冠以足坛“书法家”的名头。
2017年王小平签署的处罚单曾创新高。
王小平的权力覆盖球员停赛、俱乐部扣分、比赛结果取消等生死攸关的裁决,而检方认为,这些裁决背后隐藏着权钱交易的暗线。被查后,王小平被指接受请托,为多支球队在违规违纪球员减轻或不适用追加处罚等事项上提供帮助。
根据检方指控,2015年至 2019年间,王小平利用担任中国足协纪律委员会主任的职务便利,为广州恒大、武汉卓尔等7 家俱乐部提供“特殊关照”——通过减轻球员停赛处罚、调整俱乐部扣分等方式,收受现金贿赂共计645万元。其中,仅广州恒大及关联方涉案金额就高达400万元,占总指控金额的62%。
02
然而,王小平案争议巨大,其被移交检察院后即翻供,否认受贿。控辩双方对罪与非罪的分歧明显,该案控辩分歧明显,故而进展缓慢。家属认为对王小平受贿的指控仅有言辞证据,既无转账记录佐证645万元贿款来源,亦未查清资金去向。
王小平亲属表示,王小平在中国足协属于兼职,人事关系仍在中国政法大学。他不从中国足协领工资,仅在参与中国足协纪律委员会的会议等活动时领取补贴,中国足协纪律委员会作出的罚款不会经过他的个人账户。
这位亲属透露,王小平被留置后有关部门搜查了其位于北京海淀区的家,也冻结了相关银行卡,但没有发现可能涉及受贿的转账记录,后来指控其受贿的都是现金,对受贿王小平本人并不认可。
辩方称,山东某俱乐部被指控行贿50万元,但该俱乐部当年财务记录显示并无大额现金支出;某南方俱乐部被指行贿后,反而遭到更重的60万元罚款,逻辑矛盾显而易见。
首先,关于“受贿罪”的三个主要标志,即行贿的时间、地点、行贿目的、行贿款送达受贿人过程,行贿目的以及受贿人收到的行贿款下落,公诉方均没有形成完整的证据链。
起诉书显示,检方指控王小平受贿,有相关行贿人的证人证言、王小平的供述与辩解作为证据,起诉书提到了一项银行账户交易记录证据,但是检方指控王小平受贿的具体经过均为现金交易。公诉方展示的证据,难以符合刑事案件证据的三性,即“合法性”“关联性”“真实性”。
比如,几万、几十万甚至几百万的行贿款,谁送的、在哪送的等被描述得不清不楚,行贿目的也被捏造,完全不顾足协纪律委员会“少数服从多数”的处罚原则。其次,关于巨额行贿款的下落,公诉方含糊其辞,躲躲闪闪。公诉方在搜查王小平家时,未能搜出任何与巨额受贿款沾边的物品。王小平家只是一套不到90平米的学校分配住宅,装修简单,家中没有贵重首饰、奢侈物品、名牌服装,也没有现金、股票凭证等。这与公诉方指控的巨额受贿款形成了巨大反差。公诉方指控贿款是被王小平夫妇挥霍了,但是却无有效证据证实。
足协纪律委员会的工作机制也成为关键辩护理由。辩护律师指出,所有处罚决定均需纪律委员会集体投票,王小平仅有一票表决权,无法单独决定结果。
从2023年3月被查到2025年4月开庭,耗时远超陈戌源案(3个月结案),知情人士还透露“关键证人多次改口”。 这起案件两年多了却进展缓慢,恐怕与上述争议不无关系。
03
因为2009年掀起的“扫黑风暴”,中国足协纪律委员会在那一年进行了改革。从事体育法研究的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王小平成为了新的中国足协纪律委员会主任。然而,王小平的被查,成了中国足坛极具讽刺意味的新的法治寓言。
自2022 年李铁被查以来,已有14名足协官员落马,涉案金额从数百万到上亿元不等。王小平案的特殊性在于,他是首个公开对抗司法指控的“漏网之鱼”。正如辩护律师在庭审中指出的:“中国足协是个烂泥潭,但纪律委员会是一股清流。” 这种自辩与同期陈戌源、于洪臣等人的认罪形成鲜明对比,暴露出足坛反腐“抓人易、治本难” 的困境。
足坛腐败多采用现金交易,这让取证陷入“死循环”。检方指控的645万元贿款中,大部分被描述为“俱乐部高管在停车场用黑色塑料袋交付”,但无监控、无签字、无银行流水。法律界人士指出,这种“证据孤岛” 现象在体育领域尤为突出,现金交易的隐蔽性让司法机关难以突破“一对一” 的口供博弈。
作为体育法专家,王小平深谙规则的“灰色地带”。例如,2021 年某球员暴力犯规按规则应停赛8场,最终仅罚3场,理由是“主动道歉态度良好”。检方认定这是权钱交易,而辩护方则强调这是“自由裁量权” 的合法行使。这种分歧折射出体育行业惯例与刑事犯罪构成要件的冲突——如何界定正常业务裁量与权力寻租?这一问题或将推动中国体育腐败案件司法认定标准的革新。
足球行业长期依赖“行规” 而非法律,导致腐败案件认定困难。例如,纪律委员会的处罚依据是《中国足协纪律准则》,而非国家法律,这使得司法机关在界定“利用职务便利” 时面临挑战。法学界呼吁,需明确体育行业自治与法律规制的边界,避免“家法” 替代国法。
王小平的被查,成了中国足坛极具讽刺意味的新的法治寓言。
最后,公诉方在庭审现场的表现也不尽如人意。面对辩护人的犀利提问,公诉人常常只能做“交差似的”回答,或者顾左右而言他。
而且,公诉方的主要公诉人在辩论中只说方言,给庭审交流带来了一定障碍。与公诉方的表现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王小平在庭审中展现出了坚定的立场和无畏的勇气。他否定了公诉方所有的指控,也不承认在留置期间所做的所有笔录。他详细说明了中国足协纪律委员会的工作流程,强调处罚决定是由委员会集体讨论决定的,并非他个人所能左右。他还向法庭提供了一个具体案例,证明自己在工作中坚持原则,并未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王小平,这位退休的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曾经在中国政法大学昌平校区为本科生开设排球、乒乓球课程,并在研究生院讲授体育法。他曾任中国政法大学体育部主任、体育教学部主任等职,获评三级教授。他还是中国法学会体育法学研究会副秘书长、常务副会长,在体育法学研究领域有着深厚的造诣。王小平不光学术搞得好,在业内还有足坛“书法家”的称号。这源于他在中国足协纪律委员会的签名。到了足协后,球迷和网友对其最为熟悉的就是开罚单,并且每张罚单都有他的亲笔签名。又因为签名龙飞凤舞,人称“书法家”。
到底是王小平真的被冤枉,还是反腐遇到了难啃的骨头?我们还要继续看。但可以确定的是,足坛反腐想要彻底解决问题,既要快速行动,也要仔细查清每个细节。毕竟,只有查明白每一分钱的来路和去向,才能让每个判决都站得住脚。
王小平案的走向,不仅关乎其个人的命运,更关乎中国体育法治的未来。如何在清除腐败的同时,建立可持续的治理体系?如果司法机关无法突破“现金黑箱” 的取证困境,如果体育行业的权力依然缺乏有效制衡,那么今天的王小平,或许就是明天的“李小平”“张小平”。
王小平在庭审陈述中曾说:“中国足球需要的不是更多的罚单,而是更透明的规则。”这句话并没错——唯有打破“人治” 惯性,建立透明的权力运行机制,才能真正实现“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

——自辩无罪,被控受贿645 万的足协 “罚单狂人”是不是“窦娥”?
2025-05-26 19:27
唯有打破 “人治” 惯性,建立透明的权力运行机制,才能真正实现 “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
文 | 阿 晖
备受关注的中国足球领域系列腐败案目前已进入收尾阶段,但其中罕见出现被告人自辩无罪的个案。
据财新网报道,65岁的中国足球协会纪律委员会原主任、著名体育法专家王小平被查已经两年,他被控受贿罪,涉案金额为645万元,2025年4月在湖北省松滋市法院进行了一审。不过,王小平自辩无罪,辩护律师也做了无罪辩护。同时,一篇名为《原中国足协王小平旁听记》的文章也在网上流传,里面从王小平亲属角度讲述了王小平无罪辩护的庭审过程。
王小平在此轮足坛反腐风暴中落马被查,却坚称自己无罪,难道他是“窦娥”?这位曾手握中国足球纪律处罚大权的“罚单狂人”,以本轮足坛反腐首个当庭翻供者的身份,将一场关乎645 万元的罪与非罪之争,变成了检验中国体育治理现代化的试金石。
01
王小平是2023年3月24日与原足协竞赛部部长黄松同时落网的,因为涉嫌严重违法,接受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国家体育总局纪检监察组和湖北省监委监察调查。2023年9月,王小平被移送检察机关。
王小平涉嫌严重违法,接受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国家体育总局纪检监察组和湖北省监委监察调查。
王小平的名字被球迷们熟知,源于他在中国足协纪律委员会处罚决定上的蓝色字迹签名。
澎湃新闻曾经统计,2017年中国足协对中超各俱乐部的联赛处罚创历史新高,开出87张罚单,比上一年增加了三分之一,罚款总额达276.6万元。这使得王小平被网民戏称为中国足坛“最忙的人”。因为其龙飞凤舞的签名,王小平也被网友冠以足坛“书法家”的名头。
2017年王小平签署的处罚单曾创新高。
王小平的权力覆盖球员停赛、俱乐部扣分、比赛结果取消等生死攸关的裁决,而检方认为,这些裁决背后隐藏着权钱交易的暗线。被查后,王小平被指接受请托,为多支球队在违规违纪球员减轻或不适用追加处罚等事项上提供帮助。
根据检方指控,2015年至 2019年间,王小平利用担任中国足协纪律委员会主任的职务便利,为广州恒大、武汉卓尔等7 家俱乐部提供“特殊关照”——通过减轻球员停赛处罚、调整俱乐部扣分等方式,收受现金贿赂共计645万元。其中,仅广州恒大及关联方涉案金额就高达400万元,占总指控金额的62%。
02
然而,王小平案争议巨大,其被移交检察院后即翻供,否认受贿。控辩双方对罪与非罪的分歧明显,该案控辩分歧明显,故而进展缓慢。家属认为对王小平受贿的指控仅有言辞证据,既无转账记录佐证645万元贿款来源,亦未查清资金去向。
王小平亲属表示,王小平在中国足协属于兼职,人事关系仍在中国政法大学。他不从中国足协领工资,仅在参与中国足协纪律委员会的会议等活动时领取补贴,中国足协纪律委员会作出的罚款不会经过他的个人账户。
这位亲属透露,王小平被留置后有关部门搜查了其位于北京海淀区的家,也冻结了相关银行卡,但没有发现可能涉及受贿的转账记录,后来指控其受贿的都是现金,对受贿王小平本人并不认可。
辩方称,山东某俱乐部被指控行贿50万元,但该俱乐部当年财务记录显示并无大额现金支出;某南方俱乐部被指行贿后,反而遭到更重的60万元罚款,逻辑矛盾显而易见。
首先,关于“受贿罪”的三个主要标志,即行贿的时间、地点、行贿目的、行贿款送达受贿人过程,行贿目的以及受贿人收到的行贿款下落,公诉方均没有形成完整的证据链。
起诉书显示,检方指控王小平受贿,有相关行贿人的证人证言、王小平的供述与辩解作为证据,起诉书提到了一项银行账户交易记录证据,但是检方指控王小平受贿的具体经过均为现金交易。公诉方展示的证据,难以符合刑事案件证据的三性,即“合法性”“关联性”“真实性”。
比如,几万、几十万甚至几百万的行贿款,谁送的、在哪送的等被描述得不清不楚,行贿目的也被捏造,完全不顾足协纪律委员会“少数服从多数”的处罚原则。其次,关于巨额行贿款的下落,公诉方含糊其辞,躲躲闪闪。公诉方在搜查王小平家时,未能搜出任何与巨额受贿款沾边的物品。王小平家只是一套不到90平米的学校分配住宅,装修简单,家中没有贵重首饰、奢侈物品、名牌服装,也没有现金、股票凭证等。这与公诉方指控的巨额受贿款形成了巨大反差。公诉方指控贿款是被王小平夫妇挥霍了,但是却无有效证据证实。
足协纪律委员会的工作机制也成为关键辩护理由。辩护律师指出,所有处罚决定均需纪律委员会集体投票,王小平仅有一票表决权,无法单独决定结果。
从2023年3月被查到2025年4月开庭,耗时远超陈戌源案(3个月结案),知情人士还透露“关键证人多次改口”。 这起案件两年多了却进展缓慢,恐怕与上述争议不无关系。
03
因为2009年掀起的“扫黑风暴”,中国足协纪律委员会在那一年进行了改革。从事体育法研究的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王小平成为了新的中国足协纪律委员会主任。然而,王小平的被查,成了中国足坛极具讽刺意味的新的法治寓言。
自2022 年李铁被查以来,已有14名足协官员落马,涉案金额从数百万到上亿元不等。王小平案的特殊性在于,他是首个公开对抗司法指控的“漏网之鱼”。正如辩护律师在庭审中指出的:“中国足协是个烂泥潭,但纪律委员会是一股清流。” 这种自辩与同期陈戌源、于洪臣等人的认罪形成鲜明对比,暴露出足坛反腐“抓人易、治本难” 的困境。
足坛腐败多采用现金交易,这让取证陷入“死循环”。检方指控的645万元贿款中,大部分被描述为“俱乐部高管在停车场用黑色塑料袋交付”,但无监控、无签字、无银行流水。法律界人士指出,这种“证据孤岛” 现象在体育领域尤为突出,现金交易的隐蔽性让司法机关难以突破“一对一” 的口供博弈。
作为体育法专家,王小平深谙规则的“灰色地带”。例如,2021 年某球员暴力犯规按规则应停赛8场,最终仅罚3场,理由是“主动道歉态度良好”。检方认定这是权钱交易,而辩护方则强调这是“自由裁量权” 的合法行使。这种分歧折射出体育行业惯例与刑事犯罪构成要件的冲突——如何界定正常业务裁量与权力寻租?这一问题或将推动中国体育腐败案件司法认定标准的革新。
足球行业长期依赖“行规” 而非法律,导致腐败案件认定困难。例如,纪律委员会的处罚依据是《中国足协纪律准则》,而非国家法律,这使得司法机关在界定“利用职务便利” 时面临挑战。法学界呼吁,需明确体育行业自治与法律规制的边界,避免“家法” 替代国法。
王小平的被查,成了中国足坛极具讽刺意味的新的法治寓言。
最后,公诉方在庭审现场的表现也不尽如人意。面对辩护人的犀利提问,公诉人常常只能做“交差似的”回答,或者顾左右而言他。
而且,公诉方的主要公诉人在辩论中只说方言,给庭审交流带来了一定障碍。与公诉方的表现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王小平在庭审中展现出了坚定的立场和无畏的勇气。他否定了公诉方所有的指控,也不承认在留置期间所做的所有笔录。他详细说明了中国足协纪律委员会的工作流程,强调处罚决定是由委员会集体讨论决定的,并非他个人所能左右。他还向法庭提供了一个具体案例,证明自己在工作中坚持原则,并未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王小平,这位退休的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曾经在中国政法大学昌平校区为本科生开设排球、乒乓球课程,并在研究生院讲授体育法。他曾任中国政法大学体育部主任、体育教学部主任等职,获评三级教授。他还是中国法学会体育法学研究会副秘书长、常务副会长,在体育法学研究领域有着深厚的造诣。王小平不光学术搞得好,在业内还有足坛“书法家”的称号。这源于他在中国足协纪律委员会的签名。到了足协后,球迷和网友对其最为熟悉的就是开罚单,并且每张罚单都有他的亲笔签名。又因为签名龙飞凤舞,人称“书法家”。
到底是王小平真的被冤枉,还是反腐遇到了难啃的骨头?我们还要继续看。但可以确定的是,足坛反腐想要彻底解决问题,既要快速行动,也要仔细查清每个细节。毕竟,只有查明白每一分钱的来路和去向,才能让每个判决都站得住脚。
王小平案的走向,不仅关乎其个人的命运,更关乎中国体育法治的未来。如何在清除腐败的同时,建立可持续的治理体系?如果司法机关无法突破“现金黑箱” 的取证困境,如果体育行业的权力依然缺乏有效制衡,那么今天的王小平,或许就是明天的“李小平”“张小平”。
王小平在庭审陈述中曾说:“中国足球需要的不是更多的罚单,而是更透明的规则。”这句话并没错——唯有打破“人治” 惯性,建立透明的权力运行机制,才能真正实现“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
人物简述:
王小平教授 仅仅住着学校90平的住房

——王小平1982年毕业于北京体育学院,随后前往武汉大学任教。
1988年,王小平调入中国政法大学,从事与体育相关的教学、训练以及科研工作。在中国政法大学任教期间,王小平获得了法学学士学位。
2002年,在校方的支持下,王小平促成了中国政法大学体育法研究中心的成立。 [5]2009年开始担任中国足协纪律委员会主任。 王小平(5张)2017年11月8日,中国足协本赛季铁腕治理球场赛风赛纪,先后开出多达100张各类罚单,每周基本都能在足协官网看到一长串新发的罚单,处罚理由五花八门,每张罚单的最后落款都有中国足协纪律委员会主任王小平的亲笔签名。中国足协相关负责人在媒体通气会上曾透露,王小平主管的纪律委员会忙得不得了,一天到晚连轴转,处理各种违规违纪问题,此起彼伏,网友因此戏称王小平为中国足坛“最忙的人”。 2019年8月获得连任中国足协纪律委员会主任。
2019年11月,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三级教授王小平退休并接受了学院的返聘。
2023年3月24日,据湖北省纪委监委网站消息,中国足协纪律委员会主任王小平涉嫌严重违法,接受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国家体育总局纪检监察组和湖北省监委监察调查。
会议通报2023年4月,2023年国家体育总局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会议召开。会上,王小平被通报,释放震慑效应。 一审指控2025年4月,王小平因被控受贿罪,在湖北省松滋市法院进行了一审。据了解,检方指控其涉案金额为645万元,不过,王小平自辩无罪,辩护律师也做了无罪辩护。
一审判刑2025年7月30日,湖北省松滋市人民法院公开宣判中国足球协会纪律委员会原主任王小平受贿案,以受贿罪判处被告人王小平有期徒刑十年六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七十万元;对被告人王小平受贿所得财物及孳息依法予以追缴,上缴国库。

——王小平1982年毕业于北京体育学院,随后前往武汉大学任教。
1988年,王小平调入中国政法大学,从事与体育相关的教学、训练以及科研工作。在中国政法大学任教期间,王小平获得了法学学士学位。
2002年,在校方的支持下,王小平促成了中国政法大学体育法研究中心的成立。 [5]2009年开始担任中国足协纪律委员会主任。 王小平(5张)2017年11月8日,中国足协本赛季铁腕治理球场赛风赛纪,先后开出多达100张各类罚单,每周基本都能在足协官网看到一长串新发的罚单,处罚理由五花八门,每张罚单的最后落款都有中国足协纪律委员会主任王小平的亲笔签名。中国足协相关负责人在媒体通气会上曾透露,王小平主管的纪律委员会忙得不得了,一天到晚连轴转,处理各种违规违纪问题,此起彼伏,网友因此戏称王小平为中国足坛“最忙的人”。 2019年8月获得连任中国足协纪律委员会主任。
2019年11月,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三级教授王小平退休并接受了学院的返聘。
2023年3月24日,据湖北省纪委监委网站消息,中国足协纪律委员会主任王小平涉嫌严重违法,接受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国家体育总局纪检监察组和湖北省监委监察调查。
会议通报2023年4月,2023年国家体育总局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会议召开。会上,王小平被通报,释放震慑效应。 一审指控2025年4月,王小平因被控受贿罪,在湖北省松滋市法院进行了一审。据了解,检方指控其涉案金额为645万元,不过,王小平自辩无罪,辩护律师也做了无罪辩护。
一审判刑2025年7月30日,湖北省松滋市人民法院公开宣判中国足球协会纪律委员会原主任王小平受贿案,以受贿罪判处被告人王小平有期徒刑十年六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七十万元;对被告人王小平受贿所得财物及孳息依法予以追缴,上缴国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