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中国判例
那个难忘的知青年代:她的生命19岁
案       由: 审理法院:
发布时间: 2009-08-26 11:33:25 点击次数: 0
摘            要:  
       河西区政府的人来到家里对张勇妈妈说:“您闺女出了点事”。老太太马上就问:“给没给我丢脸?”来人回答“没有”,老太太松口气,却又自顾自说道:“好,我姑娘没了。”
简介:

那个难忘的知青年代:她的生命19岁

天津姑娘张勇被追封为“烈士”是1970年;那年她才19岁,是为了救公社落水的羊只。

1968年11月22日,《人民日报》刊发了毛主席的最新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这句话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全国各大城市连夜组织上街游行,热烈拥护最新指示,全国几百万青年应声而动,争相涌向乡下、涌向“国家最需要我们的地方”。
张勇也是这百万青年中的一员。

1969年,刚从初中毕业的张勇,看到“上山下乡”的号召,她在日记中写到:“我要到风口浪尖去锻炼忠于毛主席的红心”。她毅然放弃了留城的机会,来到了内蒙古呼伦贝尔盟,开始了自己的知青生涯。

在呼伦贝尔大草原,张勇被分配到蒙古包放羊。初到少数民族地区,张勇和其他知青一样,面临着许多考验,她不仅很快适应了草原的生活,还努力学习语言,主动和草原人们打成一片,据一名和她一起下乡的知青回忆,张勇“很能吃苦,贫下中牧对她评价很高,很好。”

1970年6月3日,张勇像往常一样赶着羊群到克尔伦河岸放羊,6月份的克尔伦河正值汛期,水流湍急、青草茂密。

生产队分配给张勇放牧的是一群一千五六百只的二岁子羊,羊群在草地散开后,便蔓延成很大一片。放牧过程中,张勇还遇到了同来放羊的知青周萍、以及前来替换周萍的知青刘桂珍,并和刘桂珍促膝长谈。午后,周萍回来,刘桂珍骑马去西庙买糖,张勇便和周萍告别,两人一南一北各自把羊赶到更远的地方去放牧。

到了晚上6点收羊的时候,平时都很准时赶羊回圈的张勇却没有出现,同住一个蒙古包的牧民意识到情况不对,赶紧出去找,却在克尔伦河岸边找到她脱下摆放好的衣物……

没有目击证人,但根据现场的一系列迹象,大伙分析张勇是在挽裤腿不便的情况下脱了外裤而趟水行动的。这件事报到了生产队。生产队带领一批人沿着河寻找了一夜,却并没有找到她的身影。

汛期的克尔伦河水流十分湍急,如果遇到急流是凶多吉少,新右旗政府觉得事态严重,连忙给张勇的家乡天津市河西区政府发去了电报。

张勇的弟弟张健回忆了当时的场景:河西区政府的人来到家里对张勇妈妈说:“您闺女出了点事”。老太太马上就问:“给没给我丢脸?”来人回答“没有”,老太太松口气,却又自顾自说道:“好,我姑娘没了。”





出事后的第七天,张勇的家人赶到了呼伦贝尔盟;也正是这一天,张勇的尸体在事发地点几十华里外的东庙,接近湖口处的河湾沙滩上被发现了。尸体打捞上来以后,在场的牧民、知青都哭了。

根据当时有关部门及法医鉴定,张勇是为保护集体财产救羊而牺牲。

张勇的事迹和遗留日记的内容迅速引起普遍反响,受到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正式批准张勇为革命烈士,并作出《关于学习张勇同志英雄事迹的决定》。

呼盟革委会动用5辆大卡车把刻有“张勇烈士之墓”的大墓碑和石基运抵公社,并派专业施工队修建陵墓。烈士墓落成典礼于1970年12月10日上午隆重举行。新华社将张勇烈士的事迹发了通稿,在全国各大报纸刊出,使张勇成为继上海知青金训华之后又一个全国知识青年的典型。


张勇烈士的墓碑已经经历了太多的岁月

“宝贵青春属人民誓将青春献人民”,张勇的豪迈誓言,激励了一代青年,就连周恩来也曾多次表示赞扬、并动员青年人向她学习——71年“乒乓外交”,周恩来要求出去参加比赛的运动员,都要认真学习张勇的事迹;当知道侄女周秉德被批准应征入伍时,周恩来又马上让邓颖超将《人民日报》上刊登的有关张勇事迹的文章《壮丽青春献人民》寄给秉德,要她向张勇学习。

青年们上山下乡的激情再次被调动起来,甚至还有青年专门插队到张勇战斗过的地方,去近距离学习“张勇精神”。据张勇的弟弟张健回忆“76年是最后一批下乡,那个年代完全可以不下乡了。就说是受张勇事迹感染,最后一批下乡,走十几个人,十六七个孩子们,又去。”

也有质疑的声音:“为了羊而丢掉性命究竟值不值得”?和张勇同一批去新右旗的知青王振鸿回忆:事情发生后,就有一些人私下议论“羊和人究竟哪个重要”这样的话题,但都不敢公开议论。

随着文革结束,青年学习张勇的热情逐渐变淡、直至消失;集体经济瓦解后,人们开始越来越注重个人价值的建设,质疑的声音再一次响起——为救一只羊,搭上一条人命,值得吗?

张勇的弟弟张健说,他也曾耳闻过许多质疑的评论,甚至有人当面向他提出疑问;他的回答是:那是一个国家利益、集体利益高于一切的时代。在当时,任何人在面临这样的状况,都会有“一种很朴素的想法——这个东西不是我的私有财产,私人财产我可能就不会付出那么大的代价去寻找,因为它终归是我私人的东西。但这个不行,这是公家的东西、集体的东西,这个利益高于一切,甚至是生命。”

曾和张勇一起下乡的王振鸿也认为:那是一个信仰的年代,也正是由于这样的一种价值认知,才会在那个时代涌现出那么多英雄人物。坚定一个信念听党的话,就是那个时代的烙印。党叫干啥就干啥,这就是当时印在每一个中国人脑子里的话。不光是张勇一个人,而是全国几千万的知青都是这样,她是当时女性、当时知青的一个典型代表。

如今,事情已经过去39年了,而“我爱呼伦贝尔大草原,红旗如海绿浪无边。红太阳光辉照亮牧区,我催马儿飞向前……”,这改编自张勇日记《我爱祖国的大草原》的熟悉曲调,却依然漂荡在广袤无垠的呼伦贝尔大草原。

它似乎在告诉大家:草原和人民从未淡忘张勇的名字,就像他们不曾忘记那段充满激情和信仰的历史。 (本文来源:网易女人 作者:张一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