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国外判例
案       由: 审理法院:
发布时间: 2009-10-29 08:51:41 点击次数: 0
摘            要:  
       1903年,一位专跳印度婆罗门神婆舞蹈的舞娘出现在巴黎,此人就是后来大名远扬的玛塔·哈里。人们一向把她看成是“一战”期间的女间谍,她的名字已经成为以美貌勾引男子、刺探军事秘密的女间谍的代名词。有关她的传闻充满了阴谋、淫欲。
简介:

印度舞娘玛塔·哈里:最能勾引男人的女间谍

2009-10-27 07:23:36 来源: 网易历史 

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玛塔·哈里的“间谍罪”越来越被质疑,人们发现她其实只是个充满了悲剧色彩的可怜女人。玛塔·哈里基金会决定在她的故乡吕伐登为她建造一座博物馆,里面展示大量实物,包括玛塔·哈里充满激情的情书、绚丽多彩的舞台服装……和她被捕后写的一份自述。



本文摘自:《被误读的世界历史》 作者:罗文兴 出版社:中国档案出版社

1903年,一位专跳印度婆罗门神婆舞蹈的舞娘出现在巴黎,此人就是后来大名远扬的玛塔·哈里(Mata Hari)。人们一向把她看成是“一战”期间的女间谍,她的名字已经成为以美貌勾引男子、刺探军事秘密的女间谍的代名词。有关她的传闻充满了阴谋、淫欲。 1917年2月13日,玛塔·哈里刚刚抵达法国边境,就被以间谍罪逮捕,7月被定罪“超级间谍”,犯有叛国罪,判处死刑,8月15日执行枪决。她还被认为是一个卑劣的“双重间谍”,同时向德国和法国两国互相贩卖情报。

而事实上,这个性感撩人、舞姿出众的女人,果真是一个十恶不赦、贪恋奢华生活的间谍吗?

首先,玛塔·哈里的身份就令人质疑。“玛塔·哈里”,在爪哇语中意为“清晨的明眸”。据称,她出生在印度南部马拉巴尔角,是一位印度活佛与神庙中的舞娘所生。她一出生母亲就死了,被几名神庙祭司收养。从会走路起,就学习祭祀神舞。

玛塔·哈里的身世富有东方传奇色彩,而且舞姿性感、撩人,这一切使她在巴黎迅速走红。同时,凭借独到的奉承男人的本领,她很快成为巴黎社交界红得发紫的高级交际花。姣好的容貌,机敏的头脑,使无数男人都拜倒在玛塔·哈里的石榴裙下。

不过,有人说,玛塔·哈里根本不是什么印度活佛与神庙中的舞娘的女儿,她出生于默默无闻的荷兰北部吕伐登小城,父亲是一家帽子店老板。她本名叫玛格丽特·格特鲁德·范泽勒。直到15岁之前,这个未来名震欧洲的交际花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然而,后来家道中落,最疼爱她的母亲病死,父亲很快再婚,玛格丽特被送入师范寄宿学校。美好的少女生活结束了,她人生的噩梦就此开始。

15岁的玛格丽特已经出落成远近闻名的美人。道貌岸然的校长强暴了她,后来她也成了教师们的玩物。玛格丽特无法忍受屈辱的生活,急于摆脱困境。1895年1月一个寒冷的清晨,报纸上的一则征婚启示引起了她的注意。启示中写道:鲁道夫·麦克·里奥德,39岁,诚实、善良,荷兰驻印度部队上尉……当时18岁的她涉世未深又渴望家庭的温暖,当即提笔回复了里奥德上尉。天真的姑娘不知道里奥德上尉是个彻头彻尾的赌棍、酒鬼和好色之徒。一无所知的玛格丽特嫁给了里奥德,从此走入了地狱般的婚姻。1896年,她随丈夫来到印尼爪哇岛的一个小村驻防。1899年6月26日,年仅3岁的儿子诺曼被土著人保姆用砒霜毒死。原因是保姆的丈夫——一个印尼士兵被诺曼的父亲里奥德毒打。玛格丽特肝肠寸断,与丈夫的关系更加恶化。

一天晚上,玛格丽特随丈夫参加了爪哇岛的一次节日聚会。聚会上,一名印度舞娘扭动着身体跳舞,妖娆的舞姿令她目瞪口呆。她过于全神贯注,没有听到丈夫在叫自己。里奥德粗暴地当众把她推倒在地,狠狠地抽打她,还威胁要杀死她。玛格丽特担心丈夫有一天会杀了她,表面上她依旧对丈夫唯命是从,私下却开始秘密学习那种令她着迷的印度神婆舞蹈,为日后离开丈夫独立生活做准备。1902年8月,她与丈夫正式离婚,只身独闯巴黎,并化名“玛塔· 哈里”。


她靠着她的舞姿和美貌在巴黎的戏院里获得了一席之地,并开始在各国进行巡回演出。1905年的《巴黎人报》如此评价道:“只要她一出场,台下的观众便如痴如狂。”人们认为,在她进行巡回演出的时候,有了结识各国高级军官的机会,从而给她创造了获得战争机密的机会。法国人说玛塔·哈里靠着自己美艳的外表使得那些军官透露了机密给她,她将这些情报出卖给德国,以获取大量财富,成为了“超级间谍”。

当时有报道这样说道,玛塔·哈里……她性感的嘴唇,可以使心肠最硬的军官透露出机密来。她极肥突的屁股,几乎改变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程。当法国人前来捉拿她的时候,据说,她打开了自己的长裙,并试图通过诱惑奔向自由。她的名字,就跟西巴女皇的名字一样,已经进入了当地的土语,她的名字已经成为了引人不忠的妖媚女子的代名词。

然而可笑的是,玛塔·哈里根本就没有或者只参与了很少的间谍活动。在审判她的时候,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她曾经向德国人传递过任何秘密。另外,法国高级官员们也证明说,她有好几次试图向法国反间谍机构递交以密码编写的报告。她的起诉人,安德内·莫奈在40年后接受的一次采访中,不无歉意地声称,“根本没有足够的(证据)来鞭打一只猫。”

一位德国军官作出结论说:“关于德国的特务服务处,有很多无稽之谈……比如有关不幸的玛塔·哈里的事,在德国的间谍活动中,她根本什么事也没有做。”

1917年,玛塔·哈里又开始了巡演,她抵达了中立国西班牙。她的到来,令西班牙人痴狂。在演出获得成功的同时,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火还是使得她被诬陷了,她的活动已经被英国谍报机构监视,英国人逮捕了她,说她是名为克拉拉·本尼迪克斯的间谍。可颇具讽刺意味的是,1999年英国情报部门公开的20世纪初的情报档案显示,当年英国情报机构并没有掌握玛塔·哈里犯有间谍罪的真凭实据。

后来,法国人又逮捕了她,把她投入圣拉扎莱斯监狱。法国政府搜查了她的花瓶,想从中证明玛塔·哈里的两个有特别光泽的花瓶里藏有隐形墨水。结果发现,一只是装杀精剂的,另一只是装事后避孕清洗剂的。玛塔·哈里还被强行搜身,因为她的情人们都说,她从不脱掉她的上衣,因此法国政府猜测她的身上藏有某种德国的纹身标志,或者是某种秘密工作用的工具。可事实证明,她这样做只是为了掩盖她身体上的某种不完美的缺陷。

在玛塔·哈里被收押期间,受到了各种非人的待遇。一位法国审判官后来在回忆录中说:“她很漂亮吗?毫无疑问,她的护照上面的照片是这样的。可是,这个女人在我办公室的时候,已经受到很多侮辱。”他描述说,她充血的眼睛“大如鸡蛋”;她的鼻子像牛鼻一样,皮肤皲裂,嘴大得也快挨着耳朵了。那种像黑奴一样的肿嘴唇,牙齿像门板一样大……”

法国人拿出了从德国那里得来的一些秘密代码,想证明已近中年、穷困潦倒的玛塔·哈里是被德国人聘用了的间谍。可是,他们并没有拿出任何可以证明她向德国人传递了任何东西的证据。很明显,玛塔·哈里只是靠男人生活,但并没有从事间谍活动。

事实上,她倒是很爱国的,向法国提供过一些信息。可是,玛塔·哈里最终面对的却是法国的行刑队。法国的反间谍机构已经派人对她进行了长达6个月的调查。1917年2月,法国情报部门截获了一份马德里与柏林间的密码电报,电报中写道:“通知H21速回巴黎待命。克雷默(德国一战期间间谍)将付给其15000法郎的支票。”综合有关情报,法国情报部门认为H21就是玛塔·哈里,她极有可能为德国方面提供了大量情报。1917年2月13 日,玛塔·哈里刚刚抵达法国边境,就被以间谍罪逮捕。另外,玛塔·哈里的情人参议员埃米利奥·胡诺伊证实,她当时的确接到过一封来自巴黎的电报。不过,胡诺伊认为,法国情报部门截获的那封电报纯粹是有人为陷害玛塔·哈里设的局,与她接到的电报是两码事。但法庭无情地驳回了她的律师的申诉,同年7月宣布判处她死刑。

玛塔·哈里死后,有人猜测说,是她的情人西班牙作家恩里克·戈麦斯向当局告密害死了她。也有人认为,是他的妻子因为妒忌玛塔·哈里勾引了自己的丈夫,而设局陷害了她。

事实上,1917年法国的防御机构全线溃败,军队发生了大规模的哗变。这种绝望的心情,使得法国政府必须找到一个“替罪羊”来转移法国人民的注意力,以免人民对政府的不信任感加剧。就这样,玛塔·塔里成为了所谓的“超级间谍”。

对玛塔·哈里的审判,是军事法庭预定好了的假程序,不允许她向任何平民请求证明。她否认自己有罪,在法庭上她为自己辩解道:“我是妓女,没错;但我不是叛徒,永远不是。”为了掩示自己的无能,法国军方将玛塔·哈里定为超级间谍。那是一场世纪审判,相当于今天的辛普森案件的审判。

1917年8月15日,玛塔·哈里被带出监狱执行枪决。这一天,她穿着长长的珍珠色外衣,戴着漂亮的有扣手套,有长靴和三角毡帽,她只用一根绳子绑在腰间,然后被捆在一根柱子上面。临死前,玛塔·哈里拒绝被蒙上双眼。她说想看着那些杀死她的男人的眼睛。枪手扣动扳机前,她向他们送去了最后的飞吻。也许,对于她来讲,死亡是最后的解脱,是她对男人最大的嘲笑。

在玛塔·哈里死后,她的头被保存在巴黎阿纳托密博物馆,经过特殊的技术处理仍保持了她生前的红唇秀发,像活着的一样。2000年,玛塔·哈里的头颅不翼而飞,估计是被她的崇拜者盗走了。


纵观玛塔·哈里悲哀的一生,即便她让全巴黎的男人为之疯狂,可她毕竟不过是男权社会的一个玩具和利用品。正如有人所说的那样:“她是一位勇敢地面对男权世界,并努力活得精彩的女性,她成功了,赢得了众多男人的青睐;但她也失败了,最后被男人利用而走上不归路。”

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玛塔·哈里的“间谍罪”越来越被人质疑,人们发现她其实只是个充满了悲剧色彩的可怜女人。玛塔·哈里基金会决定在她的故乡吕伐登为她建造一座博物馆,里面展示大量实物,包括玛塔·哈里充满激情的情书、绚丽多彩的舞台服装、光彩耀目的珠宝首饰、姿态各异的裸体照片和她被捕后写的一份自述。博物馆的建成,无疑是对玛塔·哈里间谍身份一种有力的否认。 (本文来源:网易历史 作者:罗文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