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中国判例
南石山村 唐三彩能在这里复活吗
案       由: 审理法院:
发布时间: 2009-11-12 21:28:04 点击次数: 0
摘            要:  
       南石山,这个黄河岸边原本寂寂无名的小村,因为一次挖掘和一个名为高良田的农民,从1920年左右开始,被视为中国唐三彩复活之地,名闻天下。
简介:
南石山村  唐三彩能在这里复活吗



  2009年11月12日08:19   南方新闻网  唐勇林 

最多的时候,南石山村生产的仿古唐三彩,80%以上被当作真品出售。农民们烧出来的陶俑,甚至让故宫博物院里的专家掀起一场“抢救性收购”,但当地农民赚的也只是做个袜子编个筐般的辛苦钱。如今,洛阳市政府希望将这一手艺打造成阳光产业,以开发河南的文化资源。

  南石山,这个黄河岸边原本寂寂无名的小村,因为一次挖掘和一个名为高良田的农民,从1920年左右开始,被视为中国唐三彩复活之地,名闻天下。

  二十多年前,这个村子最鼎盛的时候,一度供应了全国80%以上的新工艺唐三彩。

  在开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的中国第四次文物仿制浪潮中,这个村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文物贩子。农民们烧出来的陶俑,甚至让国家博物馆和故宫博物院里的专家也“打了眼”,掀起一场“抢救性收购”。一个广为接受的说法是,最多的时候,这个村子制造的仿古工艺唐三彩,80%以上进入了鱼龙混杂的文物市场,导演着一幕幕有人哭有人笑的悲喜剧。

  传奇事

  在洛阳,很多人会告诉你这样一句俗语:“生在苏杭,死葬北邙”。

  位处九朝古都洛阳以北的邙山,自东周以来即为历代帝王及达官贵人的殡葬风水宝地,民间则有“邙山墓多无卧牛之地”之说。

  南石山村正处北邙腹地。清朝末年修筑汴洛铁路,勘探路基时发掘出的许多色彩斑斓的釉陶器物,让这个小村轰动一时——这些器物经当时国内著名的考古学家罗振玉和王国维研究鉴定,确认为已失传千年的唐三彩。

  一股唐三彩收藏热随之在当时的中国兴起,这给擅长修补文物的南石山村农民带来了机会。

  进入1920年代,出土的“唐三彩”告罄,南石山人的修补生意渐渐冷落。

  这时,高家族谱上位列27代一个名叫高良田的农民,从长期的修补中琢磨出一条新路:他成功地仿制了唐三彩。自此,南石山村成了“唐三彩”工艺的复活地,名噪天下。

  “唐三彩是低温釉陶,容易破损。”南石山村唐三彩艺人高水旺告诉南方周末记者。高在村里高家族谱上列第30代,199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他在1984年开始起步的作坊,如今已成为南石山村最大的唐三彩生产企业。

  这个与唐三彩结下不解之缘的小村,七十多年之后,再一次因为文物界的一桩公案,成为关注的焦点。

  1994年夏,北京潘家园古玩交易市场上悄然出现了一批“北魏陶俑”。北魏陶俑出土甚少,这些外表斑驳的陶俑,很快引起了收藏者的关注。

  几家国家级的博物馆,则迅速拨专款对其进行“抢救性收购”。原国家文物局局长吕济民后来在央视回忆说,“历史博物馆买了三次,故宫买了两次。中国历史博物馆花了八十万,故宫呢花了十万吧。”

  权威博物馆的举措,引燃了民间收藏者的抢购热情。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向来稀少的陶俑,这一次却似乎总也买不完。而且与以往越买越贵的趋势不同,价格也一直波澜不惊。

  这引起了文博部门的警觉。所组成的联合调查组出来的结果让人啼笑皆非:所谓的北魏陶俑,其实是河南省孟津县一帮农民的仿作,其中一部分即来自南石山村。

  参与者之一高水旺,则虚惊一场,遭遇了四天拘留的无妄之灾,却也让他一时名声大噪。《谁在收藏中国》的作者吴树在他的书中讲述了这个故事。他感慨道:“为什么面对制假者,那么多国宝级专家竟会屡屡大跌眼镜?为什么高科技仪器在一些文化水平并不高的农民眼里,如同一堆破铜烂铁,不堪一击?究竟是仪器的科技含量低下还是它的数据库过于单薄?抑或专家们知识更新的速度太慢,不足以对抗制假者的智能?也许都不是,这只是上帝给尚且贫困的农民兄弟留下了一条生财之道罢了!”

  泛滥时

  传奇在收藏界流传,而普通民众,他们和南石山村的联系,则是旅游景点和工艺美术店里那些色泽异常鲜亮的新工艺唐三彩。

  唐三彩在1920年“复活”之后,它的制作工艺又因为战乱和“文革”,两次失传然后“复活”。“改革开放之后,村里的唐三彩开始了‘跨越式发展’。”南石山村村委会主任高四季说。

  1984年,高水旺兄弟姐妹四个,创办了村里第一个私人唐三彩厂。两年之后,这个只有三百多户的村庄,生产唐三彩的,已经有了一百多家,家庭小作坊、私人小企业、合作小厂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

  此时大量生产的,均为新工艺唐三彩。新工艺唐三彩使用现代电炉烧制,门槛低,色泽鲜艳。“光业务员就有一百多个,除了西藏,全国各地都跑遍了。”高四季回忆当时的盛况。

  让生产企业急剧增长的,正是唐三彩的高额利润和这个行业的低门槛。“刚开始的时候,成本不过2块钱,但是能卖20块。”

  高水旺回忆,慢慢地,周边的村子里一下子也冒出了无数的唐三彩厂。而在城里面,一些大企业也瞄上了唐三彩。“矿山机械厂,拖拉机厂,相关的不相关的,都垒了窑,烧起了唐三彩。”

  到1990年,这个产业的快速膨胀已经成了一种灾难。由于小作坊、小企业规模不等,水平和质量有高有低,销售途径混乱,许多农民沿路搭摊设点,沿街叫卖,竞相压价,原本颇为神秘的“唐三彩”,沦为“马路商品”、“地摊商品”。

  高水旺那几年所感受的变化是:一开始的时候,是先付款再发货;后来是先发货再付款;到后来,干脆成了先发货,卖完了再付款。

  从1990年开始,大量小作坊、小工厂倒闭,存活者也多数转向仿古唐三彩。如今,南石山村的72家企业中,生产仿古工艺的有44家,新工艺的有28家。

  与新工艺唐三彩机器灌浆不同,仿古唐三彩须手工制坯,并经两次烧制后,还需埋入土内做旧,出厂时色彩斑驳,宛若刚出土的文物。

  也恰在此时,中国开始兴起一股收藏热。一匹被盗出土35厘米高的唐三彩马,在黑市上可以卖到数十万元。

  南石山村农民做出来的这些看似古董的工艺品,因此受到了各路文物贩子的欢迎。最多的时候,南石山村生产的仿古唐三彩,80%以上被贩子买去之后,当作真品出售。

  “那时候人们鉴别能力还不高。我们拿这些贩子也没办法。”高水旺颇感无奈。

  而之于当地农民而言,不管外面市场如何刀光剑影、滩险水深,做仿古文物,便只如别处农民做个袜子编个筐,赚的也只是辛苦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