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中国判例
《红楼梦》翻译家 请您再活5年
案       由: 审理法院:
发布时间: 2009-11-24 09:22:39 点击次数: 0
摘            要:  
       昨晨6时,我国文学翻译界泰斗、著名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专家、文化史学者和诗人杨宪益先生因病逝世,享年95岁。
简介:
《红楼梦》翻译家  请您再活5年

2009-11-24 00:35:32 来源: 大洋网-广州日报

核心提示:中国著名翻译家、《红楼梦》英译本作者、诗人杨宪益2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2009年9月17日,中国翻译协会授予著名文学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专家杨宪益先生“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



广州日报11月24日报道 昨晨6时,我国文学翻译界泰斗、著名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专家、文化史学者和诗人杨宪益先生因病逝世,享年95岁。本报第一时间联系到了杨宪益的好友邵燕祥先生、《杨宪益戴乃迭》一书的作者李辉先生等。他们向记者证实了该消息,并接受本报采访,表达追思。

杨宪益的好友邵燕祥先生在接受本报专访时表示,杨宪益是我国翻译界翻译中国文学作品数量最多,质量最好的第一人。“杨宪益先生的病情几经反复,作为朋友,我们都知道他很难熬过今年,实在是令人痛心。我与他多年在诗歌方面唱和,他只有在其夫人去世后才停止写诗,后来情绪好转,还为自己写过挽诗,并希望自己能活到自己母亲的年纪,96岁。”

李辉说,昨日上午9时许,他从杨苡女士(《呼啸山庄》译者)处获知杨老去世的消息,顿感悲伤。

杨宪益传记的作者邹霆先生,前日还曾前往医院探望杨宪益,不想先生今日却与世长辞。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韩敬群告诉记者,杨宪益一生隐逸,根本不看重自己的成就,现在我们不是谈论杨老成就的时候,而是杨老和他那一辈知识分子的风骨。“我,包括我们这一代知识分子,是否还有杨老那样的风骨,这才是最值得我们反思的问题,追思杨老,他给时代留下的影响不可磨灭。”

金子的心是不会变的

杨宪益先生的生活和学问总是跟他的夫人戴乃迭分不开的。

杨宪益21岁时考进了牛津大学,1940年他与英国一位传教士的女儿戴乃迭订婚,并且决定共同返回中国定居。戴乃迭原名格拉蒂丝,出生地在北京,所以她自幼就对中国、对北京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情感。她是当年杨宪益留学英伦时期的同窗挚友。由于兴趣相投,他们成了一双红尘知己。戴乃迭当时芳龄21岁,申领入华护照的时候,英方官员不禁纳闷:呀?这么一个如花似玉的洋姑娘,为何非要去正在战火纷飞的中国呢?然而当时戴乃迭小姐却“一意孤行”地说:我要和我的中国未婚夫一起去。就这样,年轻的夫妇身上只揣着50英镑,从南安普敦开始了他们此世一生的双人旅程。经过长途跋涉,辗转上海、香港等地,历经了数次险途,终于借钱到达了家人所在的重庆。杨先生讲过,他们在抗战时刻毅然回国完全是冒了险的,如果两个年轻人没有理想的话,是回不到祖国来的。

不论杨宪益、戴乃迭的生活怎样千辛万苦,他们都没有分开过。无论身着中式丝质短袖旗袍跟杨宪益结婚,还是在“文革”中夫妇共蹲4年大牢的磨难日子,两人永远都是心心相印的。杨老记得,在他们夫妇相亲相随的日子里,杨宪益常常是手捧中国的古典名著流畅口译,戴乃迭手下的打字机飞速流动。无论在英伦还是在中国,杨宪益都非常照顾戴乃迭,就连家常语言,杨宪益也常常主动讲英语,以至由此落下有趣的话柄:戴乃迭埋怨自己汉语不大流畅的原因,是由于中国老公的英文过分熟练。

杨宪益家中有一幅戴乃迭与杨宪益的唐装婚照。照片上面书写着:“金头发变银白了,可金子的心是不会变的。”

诗打一缸油

杨宪益老人的兴趣广泛,平常他还比较爱写一写打油诗。比如:“学成半瓶醋,诗打一缸油”这一句。这有一点自嘲似的笑话,是杨宪益的一句口头禅。杨先生的倜傥锋芒暗含打油诗中。杨宪益的这些打油诗虽然属于即兴偶得,可是,他的每一诗写妥之后,当时就被亲朋好友们给收集走了,后来有心人还集成了册,出版了一本杨宪益的《银翘集》。为什么叫做《银翘集》呢?杨先生这样解释:“当年与黄苗子兄弟和诗,有一联云‘久无金屋藏娇念,幸有银翘解毒丸’。当时启功先生认为黄苗子此仗对得还不错。银翘是草药,功效是清热败火,我的打油诗既然多是火气发作时写的,用银翘来败败火似乎还合适。”

杨宪益(1915年—2009年)简介


著名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专家、文化史学者和诗人。祖籍安徽盱眙(今属江苏省淮安市)鲍集镇梁集村,生于天津。1934 年在天津英国教会学校新学书院毕业后到英国牛津大学莫顿学院研究古希腊罗马文学、中古法国文学及英国文学。抗日战争时与吕叔湘等友人在伦敦华侨中作救亡工作,出版中文报纸。1940年回国任重庆大学副教授。1941年至1942年任贵州贵阳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1942年至1943年任成都光华大学英文教授,1943年后在重庆北碚及南京任编译馆编纂。1953年调任北京外文出版社翻译专家,曾与夫人戴乃迭(英籍中国文化学者)合作翻译中国古典小说《魏晋南北朝小说选》、《唐代传奇选》、《宋明平话小说选》、《聊斋选》、全本《儒林外史》、全本《红楼梦》等。上世纪60年代初,杨宪益和戴乃迭夫妇开始翻译《红楼梦》,其间曾一度中断,最后于1974年完成,于1978年~1980年由外文出版社分三卷出版,译文书名为“A Dream of Red Mansions”。1993年在香港大学获得名誉博士学位。写有英文自传体《白虎星照命》,意大利文译本书名为《从富家少爷到党员同志》,中文译名《漏船载酒忆当年》。

(本文来源:大洋网-广州日报 作者:吴波)

杨宪益 不相信有另外一个世界

刘晋锋

2009年11月24日08:28 来源:《新京报》

几年前,因为工作的推动,我去见了许多老先生,去谈他们的人生经历。其中,最让我感受到大家风范的,是杨宪益。他的家,在后海最繁华的那块区域,却是转过蜿蜒的小胡同,进入青砖灰瓦的幽静小院,阳光从玻璃墙外透进来,猫儿四处奔逐。

  2005年,我去见他的那一年,他已经无法走路了,被一个中年男人用双手托着腋下搀扶出来,送到沙发上坐下。跟他交谈之后才得知,那是因为他一辈子都饮酒无度,吞进去的酒精化作毒素,让他的腿变得钝拙,再不能失去旁人的扶持。本来,这种近乎瘫痪的生理状态,是会令人产生对年老体衰者的同情,但他衣衫整洁,扣子系到最上面一颗,头发花白,相貌明朗,自有威严之气。

  这使我很难把眼前这个老人和我在书中看到的对他的描述联系起来——他的妹妹杨敏如回忆了他少时被全家人捧为掌上明珠的经历,譬如在他五六岁的时候,他住在楼下,妹妹们住在楼上,有一天他拿着一根竹竿大叫:“你们楼上的人不准下来!”妹妹们就真的不能下楼来,把她们都气坏了。

  他说起什么事情,都是毫不介意的样子,譬如他说他从小就知道自己是白虎星——他妈妈生他之前做了一个梦,梦见一只老虎跳进了她的肚子,算命先生说这既是吉兆又是凶兆,这个男孩将来会很不错,但他是凶星,他出生后家里会死很多人,第一个死的将是他的父亲。对于这个说法,家里人也相信。“为什么不相信呢?中国人从前都是迷信的。”他五岁那年,父亲去世了。十三四岁时,家里给他请了个30多岁的家庭教师,他拿她的名字开玩笑,用“徐剑生”作上联,下联对了个“快枪毙”,他们互相有了感情,家人才决定送他出国。

  他不怎么爱说话,我的问题总是只能换来他几句简单的回答,他没有兴致去描述自己的人生细节。在长长的沉默间隙,他拿起烟,一支支地点燃,缓缓地吸入,摁灭在烟缸里,每天一到两包。烟陪着他看电视,每天就这么坐着,打发光阴,日复一日。肥胖的花猫嗖地冲到沙发上,把头搁在他的腿上,他便伸出手去,抚摸它的脖颈。

  “您是不是抽烟抽得太多了?”“怕什么呢?都这么老了。”他很温和地一笑。老知识分子的家里,无论贫富,几乎都有堆满书籍的书架,但杨宪益先生的书全部都送给了别人,连他自己那一千多万字的翻译作品,他也没有保留任何底本,毫不在意地说自己没有什么值得流传下去的东西。我告诉他说,有人窃用他的名字出书,建议他去追究。他也一笑了之。“不怕坏了你的名声吗?”他抿进一口烟:“无所谓。”当然,他也说到自己的遗憾,他说自己从来没有想过要作一个翻译家,无意中做了翻译家之后,翻译的那些东西很多都是别人要他翻译的。如果可以选择的话,他会选择研究中国古代史。

  我记得杨宪益说过,在他14岁左右的时候,他就开始不相信神鬼,也不相信有另外一个世界,人死了就是真死了。现在斯人已去,回想起来,我倒觉得,他是那种能摆脱六道轮回之苦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