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中国判例
王学理:汉景帝阳陵陶俑赤身裸体
案       由: 审理法院:
发布时间: 2009-11-29 09:37:37 点击次数: 0
摘            要:  
       阳陵,是赫赫有名的汉景帝的陵墓。据史料记载,汉景帝于公元前157年即位,在位16年,是西汉著名的仁君,和父亲汉文帝一同开创了盛世“文景之治”。
简介:
王学理:考古阳陵陶俑赤身裸体

2009-11-28 07:20:40 来源: 网易历史 

最让考古人员感到奇怪的是,阳陵出土的陶俑为什么是裸体的呢?过去出土的秦俑是直接在身上雕刻着铠甲,而之前挖掘的许多汉代陵墓中,出土的陶俑也都雕刻了衣饰,汉代的衣服讲究里外三层,非常漂亮。为什么唯独阳陵出土的陶俑是赤身裸体呢?




《百年潮》 2009年第11期

王学理,1934年8月生于陕西省蒲城县。1960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先后任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秦汉研究室主任,并兼秦始皇陵兵马俑、汉鼎湖宫、汉景帝阳陵等考古队队长。现为西北大学文博学院兼职教授、研究生导师。参加并主持过的大型考古工程有:秦都咸阳、秦始皇陵园与兵马俑坑、汉鼎湖宫、汉阳陵陵园等遗址的调查与发掘。被誉为创建秦俑博物馆、汉阳陵博物馆的功臣与奠基人。

阳陵地下惊现陶俑

1990年,陕西省打算在咸阳附近兴建一座大型国际机场,还要修建一条从西安市区通往新机场的高速公路作为配套设施,而这条公路设计的路线正好经过阳陵陵园。

阳陵,是赫赫有名的汉景帝的陵墓。据史料记载,汉景帝于公元前157年即位,在位16年,是西汉著名的仁君,和父亲汉文帝一同开创了盛世“文景之治”。汉景帝48岁那年驾崩,葬于阳陵,15年后王皇后合葬于此。

2000多年的岁月给辉煌的帝陵留下的是两座高大的坟冢和遍地的荒草。为了修建公路,咸阳考古钻探公司率先进入阳陵进行勘探,随着勘探的深入,工作人员发现了异常情况。这一消息很快传到时任陕西省考古所秦汉研究室主任王学理的耳中。

王学理:我和一个考古队在蓝田进行发掘的时候,听说咸阳修路经过阳陵陵园时有异常发现。具体情况究竟如何,当时我并不知道,我们就赶到咸阳钻探公司。到了那里,他们拿出土样,我一看是五花土。

记者:五花土是什么土?

王学理:一般来说,自然形成的土很纯净,有人动过的土里面就混有杂质,这种土就叫五花土。此外,当时在五花土里还发现了不成形的陶片渣子,这也提示了一些重要线索。于是我们一行立刻赶到阳陵陵园施工现场。到那里一看,公路路基都已经推好了,路基下面有红烧土、五花土和陶片。

记者:红烧土是什么土?

王学理:经过火烧以后,土变成红颜色,我们管它叫红烧土。

记者:再加上陶片,更明显地说明了有人为活动。

王学理:对。根据这个情况,我们判断这里过去肯定有人为活动。

在考古学界,著名的阳陵一直是个未解之谜。20世纪70年代,阳陵附近的村民在修水库时发现了人的尸骨,接着考古人员发掘出35副人的骨架。之后骨架被重新回填进土,如今在汉阳陵考古陈列馆保存了一些当时出土的铁器,它们是古时候用来囚禁犯人的刑具。据记载,中国古代皇帝经常用罪犯修建陵墓, 那些戴着刑具的尸骨很可能是修建阳陵的囚徒的尸骨。

但是除了意外发现的囚徒墓地,阳陵并没有经过系统的考古工作。为了更好地保护地下文物,中国考古界对大型帝王墓葬一般只进行初步勘探,并不急于挖掘。这个经过2000多年岁月剥蚀的帝陵,到底埋葬了什么呢?它又会告诉后人多少汉代未知的历史呢?考虑到通向机场的公路必须经过阳陵,考古工作者被迫在路基下开始了抢救挖掘。

王学理:到现场后我们就成立了考古队,叫汉陵考古队,马上进入陵区,就在路基下面进行清理。在进行清理时,我们发现了陶俑碎片、胳膊、腹腔等,最后还发现了陶俑的头。对这些发现,大家非常激动。

1990年4月26日,在发掘坑中出现了一些陶俑胳膊、腹部、下肢等,而且表面带有红彩。紧接着,一个陶制的人头也出土了。拭去2000多年的尘土之后,陶俑的双目黑白分明,带着一丝微笑,似长眠再醒,好像要把身后发生的一切都告诉世人。考古队工作人员开始兴奋起来,他们也迫切想要知道这些陶俑和它们背后蕴藏的千年之谜。


王学理带领考古队在公路路基下面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挖掘,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终于查清了在东西宽320米、南北宽300米的范围内,共有 24个坑穴。这些坑穴是帝陵的从葬坑。在中国历史上,只有帝王才能有从葬坑,它们一般都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秦始皇兵马俑就是秦陵的从葬坑。

考古队挖掘了压在路基下的4个从葬坑。揭开现代的耕土层后,却发现了一个接一个可怕的盗洞。

王学理:很遗憾的是,这个坑被古代的盗墓贼挖得乱七八糟。这些陶俑之所以破碎主要是两个原因造成的,一是上面垮下来的泥土把它压碎了,二是盗墓贼把它打碎了。

阳陵裸体、无臂汉俑之谜

幸好泥土中还存留了大量盗墓贼不感兴趣的东西——从葬坑中出土了大量陶俑的碎片和头。这些残缺不全的陶俑原来会是什么形状呢?

经过工作人员的修复,2000多年前的陶俑一个一个站立起来。奇怪的是,这些陶俑都没有塑绘衣饰,全都一丝不挂,通体呈现橙红色,身上的所有器官都被细致而深刻地雕刻出来。他们都没有双臂,而在肩头上有一横穿肩部的圆孔,因此有人称它们为“东方维纳斯”。

王学理在20世纪70年代参加过秦始皇兵马俑的发掘工作,他很自然地将眼前这些陶俑和秦俑联系起来。

不过,两个帝陵出土的陶俑有很大的区别。首先,在高度上,汉俑明显小多了。

王学理:一个完整的汉俑只有62厘米高,而秦俑的个子最矮也有175厘米。

记 者:比现在一些真人还高。

王学理:是的,175厘米、186厘米、192厘米,最高的秦俑到198厘米。而阳陵汉俑是62厘米,只有秦俑的三分之一高。

事实上不仅是阳陵汉俑,以前汉代陵墓出土的陶俑也没有超过80厘米的,例如西汉高官周亚夫墓中的陶俑也只有60厘米,徐州狮子山汉墓的陶俑只有40厘米高。唐代陪葬俑的唐三彩一般也不超过80厘米高。历代帝王的陵墓中唯独秦始皇的兵马俑达到甚至超过了现在真人的高度。

王学理: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和秦始皇讲究气势有关系。他一向求大,宫殿大、陵墓也大,这些在当时都是前无古人的。

记 者:可能也后无来者吧?!

王学理:也可以这么讲,起码就俑而言,秦始皇之后再没有出现过这么高大的俑。汉代都是小俑。

虽然阳陵汉俑大约只有秦俑的三分之一高,不过仔细观察这些做工精致的陶俑,王学理发现它们个个形态逼真、表情生动如真人一般,显示出汉代高超的雕塑工艺。而且由于文帝、景帝采取了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社会环境非常宽松,人民的好心情也被表现在雕塑的陶俑脸上。

但是最让考古人员感到奇怪的是,阳陵出土的陶俑为什么是裸体的呢?过去出土的秦俑是直接在身上雕刻着铠甲,而之前挖掘的许多汉代陵墓中,出土的陶俑也都雕刻了衣饰,汉代的衣服讲究里外三层,非常漂亮。为什么唯独阳陵出土的陶俑是赤身裸体呢?

王学理:按照中国人的习惯,裸体的作品很少见,也是不可思议的。

记者:以前有没有出土过类似的俑?

王学理:20世纪50年代,在汉长安城的作坊遗址中曾发掘出俑头和俑的身体,但都不完整,不过起码说明过去有这种陶俑。不过具体做什么用途, 不是很清楚,而这次在阳陵地区的发现,说明它们是为皇帝陪葬的。就是说,这些裸体陶俑在汉长安城的某些作坊中被制作完成,然后作为景帝的从葬品埋入阳陵地下。

四个地下坑穴经清理后被重新填平,新建的高速公路从上面通过。在紧急清理完路基下的几个从葬坑之后,考古队开始对阳陵进行全方位的探测挖掘。

当挖掘到20号从葬坑时,一个令人惊愕的场景出现了:在一个盗洞的底部,赫然躺着一具尸骨。根据尸骨身旁的两块砖,判定他是盗墓贼。当年他可能曾在坑穴里把财宝递给地面上的同伴,同伴出于贪婪,谋害了他。虽然遭遇了盗掘,但这个坑穴里仍然保留着丰富的文物,在板结的泥土中间,整齐而有序地排列着几百个武士套俑,在这次出土的陶俑身上,人们发现了一些残留的铠甲或衣服痕迹。有了这些,王学理终于弄清了陶俑是裸体的原因。

王学理:在发掘过程中,我们发现陶俑原来是穿着衣服的。胳膊上横贯肩部的圆孔,是个轴孔。这里原来有一个轴,安着可以活动的木头胳膊。这和秦俑很不一样,秦俑站得笔直,很呆板。而阳陵陶俑的胳膊可以活动,可以做出多种姿势。

记 者:那怎么发现它是穿衣服的?

王学理:陶俑出土的时候,衣服腐朽了,胳膊上形成一个空洞,地下水带着泥土灌满了这个空洞。这相当于我们现在用石膏做一个模型,在一个空洞里灌上石膏,石膏凝固后,就是模子的形状了。我们在清理陶俑时,发现陶俑胳膊里的土和胳膊外的土不一样,通过这些我们发现,原来这个裸体陶俑穿着衣服,装着木头胳膊。

这些武士俑身上原来穿着衣服,衣服腐朽后,泥土倒灌形成了泥衣。而有些坑穴中的陶俑因为没有泥土倒灌,出土的时候就只能赤身裸体了。

可以想象,这些陶俑原来有着灵活可动的胳膊,由于年代久远,木头胳膊和衣服都腐朽了,因此残缺着双臂。当年他们穿着漂亮的汉代衣饰,披着威武的盔甲,手里还拿着铁制兵器,所有骑兵胯下还有精雕细琢的木马。

记者:现在是否知道当时陶俑穿的衣服的质地?

王学理:这个现在不清楚。我们推测它是皮质的衣服和甲片,一片片串联起来的。由甲片组成一个铠甲,和秦俑没什么区别,只是大小不一样。

记 者:这么说的话,汉俑应该比秦俑要精致得多了。

王学理:可以这么说。阳陵汉俑是一种新的俑形,从汉景帝阳陵开始,一直流行到西汉末年,以后就没有了,所以很特别。


阳陵陶俑裸体的秘密被揭开了,但关于阳陵的疑问却越来越多。在挖掘从葬坑的同时,王学理在探测、调查整个阳陵陵园的规划,除了靠近公路的南区有24个从葬坑之外,阳陵北区也有24个从葬坑,阳陵的东部还有大范围的家族陪葬坑。虽然阳陵的规模和40公里外的秦陵不可同日而语,但一样让人不可思议。在还未挖掘的大量从葬坑和陪葬坑中,还会带给人们什么惊喜呢?特别是那两座巨大的封土堆,它们掩埋着怎样的秘密呢?按照西汉葬制,皇帝下葬都需要身穿金缕玉衣,景帝和他的皇后是否也是如此呢?这些谜题都有待考古学家一一解开。

阳陵奢华丝毫不逊秦陵

1994年,王学理退休,但考古队对阳陵的发掘工作仍在继续。在巨大的封土堆附近,考古队又发现了90座呈放射状分布的地下坑穴,它们距离景帝陵很近,代表了皇宫里的机构和设施,这里出土了丰富的文物。比如在皇宫中的肉类食品仓库中埋葬了大量的动物陶俑,有彩绘陶山羊、绵羊、陶狗、小乳猪等, 所有动物都雕刻得惟妙惟肖。而这只不过是一个象征性的仓库,就花了如此大的心血。

阳陵陵区的东部陪葬墓区,根据探测,这里起码有1万多座陪葬墓葬。在其中一位大臣的陪葬墓中,排列着严整的地下队伍,包括200多头动物陶俑和200多个人物陶俑,以及几百件生活用具。这里有神态各异的奴仆,他们的衣饰和面部表情极为细致。所有这些出土的文物,让人们将阳陵和秦陵再次联系起来。都说秦陵极其奢华,而阳陵出土的这些文物揭示,当年阳陵的修建也花费了巨大的人力和财力。

王学理:秦兵马俑那几个坑出土的文物估计有7000件左右。而景帝阳陵出土的文物,既有陶俑,也有动物俑,仅南区就出土了18151件陶俑,这是个很惊人的数字。

记者:尽管汉俑变小了,但它的精致程度恐怕并不比秦俑差。

王学理:是,应该这么看。

据史料记载,和横征暴敛的秦始皇不同,汉景帝是一位奉行节俭、善待子民的仁君。西汉皇帝汲取了秦国灭亡的教训,景帝和文帝与民休息,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国家显现出安宁平和的景象,人们把这一时期称为“文景之治”。几十年仁政的结果,使得原本虚弱的国力变得非常强盛。汉文帝一生提倡节俭,他在遗嘱中说,死后凿山为穴,陪葬品一律用瓦器,以薄葬代替厚葬。

那么,为什么汉景帝的陵墓却如此豪奢呢?

王学理:在秦代和汉代,皇帝继位后第二年就开始给自己修陵墓。修陵往往要消耗国家收入的三分之一。汉景帝时期,国富民强,所以他的墓葬能达到这么大的规模和这么精致的程度不足为奇。


记者: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景帝阳陵是汉朝历代皇陵中最有条件做到豪华的一个。之后的汉武帝时期,战争消耗了大量国力,而在这之前并没有那么强的国力。

王学理:可以这么理解。但是汉景帝的儿子汉武帝的陵墓,修了50年,在那儿发现的从葬坑并不比汉景帝少。不过,汉武帝修陵墓也好,开疆辟土也罢,所耗费的国力都是汉景帝时代打下的基础。

在景帝阳陵十几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完整地铺展了一代帝王对身后世界的想象。现在,对阳陵的考古发掘仍在继续。2000多年前,当时花了28年时间修建的阳陵,在今天即便经过了10多年的考古发掘,看到的也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秦都咸阳无城墙考

揭开景帝阳陵的神秘面纱,使王学理的考古生涯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1994年他退休后,开始整理过去的考古资料,撰写著作,长达68万字的《咸阳帝都记》于1999年正式出版。

咸阳,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都城,从秦孝公时期到秦帝国灭亡,咸阳见证了秦人的强大、辉煌直至衰败。传说中,项羽攻入咸阳,一把火烧毁了咸阳所有的宫殿,大火燃烧了三天三夜。那么,一度繁荣的帝都到底在哪里呢?20世纪60年代,王学理参加了对秦咸阳都城遗址的考古调查,并最终确定历史上的咸阳位于现在陕西省咸阳市郊。

从1961年开始,王学理就参与了对秦咸阳都城遗址的野外考古工作。王学理发现咸阳这座著名的帝都,一直就没有修建城墙,这是秦人的习惯吗?还是那个时候他们已经足够强大,不需要城墙的保护?

王学理: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秦人从甘肃越过云贵高原后,沿着渭水向东边迁移。经过的那几个点,都有城。

记者:这些城都有城墙吗?

王学理:都有城墙。我们看到同时代战国的城池,凡是都城都有城墙。至于秦人,按理说此前的都城都有城墙,到了咸阳也应该有。但是考古工作进行了半个世纪,到现在都没有发现,很奇怪。

对于找不到秦都城咸阳的城墙,考古学界曾有种种猜测。有人认为是咸阳南边的渭河河道北移了8公里冲毁了城墙。2000多年来,渭河的确向北移动了约8公里,但是现在它仍然在咸阳的南边,不可能冲毁整座咸阳城的城墙。这一猜测,显然不合情理。那么,秦人到底为什么没有修建咸阳城墙呢?

王学理认为,应该通过秦国发展的历史来解释这个问题。

秦国定都咸阳是在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秦孝公励精图治,实行改革,任用能干的商鞅进行变法,变法中一项重大的措施就是将国都迁到咸阳。咸阳地处泾水与渭水的交接地带,有天然的军事屏障。而且迁都咸阳,可以更好地和邻国魏相抗衡。

定都咸阳,可以说是秦国政治形势发生根本变化的转折点,也使咸阳这个原来周王朝的一个乡邑开始走向繁荣。然而最初迁都,秦孝公只是在咸阳建了一座办公用的宫殿,并未修建城墙。

秦孝公在咸阳建立的宫殿称为“阙”,上边可以住人,也可以用来公布法令、告示。当时秦国还没来得及修建咸阳城墙,周边战事节节胜利的消息就陆续传到孝公的耳中。军队向东讨伐,一直将魏国赶到黄河以东。

王学理:秦孝公建咸阳城,只是想建个阙,作为君主办公的地方。然后开始变法,实行耕战政策。伴随着军事的开拓,秦都咸阳扩大,就没有必要建立一个咸阳城。秦当时认为,以千河为西门,以黄河为东门,东西门相距300多公里,南边是秦岭,很安全。

记 者:北边呢?

王学理:北边、西边都成了秦人的统治地,没有后顾之忧。这时秦孝公的注意力主要是向外开拓,要统一天下,所以在后方就不必再建一个城市。

记者:在历史的记载中是不是也没有说咸阳有城墙?

王学理:没有提到。


秦王的眼光从来都不只是在咸阳,而是黄河东部广阔的中原地带。秦孝公之后,历代秦王虽然先后对咸阳宫殿多有建设,但是他们最终没有为咸阳城修建一座城墙。到秦王嬴政即位后,发动统一战争。他每消灭一个国家,便在咸阳模仿该国宫殿形式,重新建造,号称六国宫殿。秦始皇对六国宫殿大肆修缮,咸阳城内壮丽繁荣达到空前的程度。而统一六国之后,秦始皇更动用大量民力在渭河南部修建辉煌的阿房宫。随着秦的版图在战争中不断扩大,咸阳城也因此不断扩大,城墙的修建也就被遗忘了。

王学理的考古生涯跨越秦汉两代,曾经调查过咸阳都城遗址,发掘过秦始皇兵马俑,也揭开了汉朝景帝阳陵的神秘面纱。然而秦陵和阳陵至今都没有被打开,更多的秦汉历史之谜还深埋地下。

即便如此,王学理说他并不遗憾,如果都挖完了,我们还能给后人留下些什么呢?

(本文来源:网易历史 作者:《百年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