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中国判例
代课教师 你们在花草土地上永恒
案       由: 审理法院:
发布时间: 2010-01-08 08:25:32 点击次数: 0
摘            要:  
       “中国最老的代课教师”、甘肃张家堡小学创建人王政明回望曾经任教的学校,代了近50年课的王政明领到了800元的辞退费。
简介:
 代课教师  你们在花草土地上永恒

据《工人日报》报道,进入2010年,国家以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学质量为由,将对全国44.8万代课教师进行最后的清退。建国后登上讲台,撑起中国农村基础教育的代课教师将再次无奈告别。



   国家曾在2000年前集中清退和招考过25万民办教师,但随后由于微薄的财政投入不能适应农村教育需求,各地又再次反聘遭清退的民办教师,曾经退出讲台的农村教师们被赋予“代课教师”的新称号再次拿起教鞭。这一次,在中国教育投入现状没有根本性改变的前提下,几十万的农村代课老师其实很难真正说“再见”。

没编制——公办教师不足,代课教师来补----
 
农村:每23个学生一名公办教师

2001年,中编办、国家教育部、财政部共同颁布的《关于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意见》中规定,城市、县镇、农村小学的教职工编制分别为19:1、21:1和23:1,这意味着每23个农村学生,财政给一个公办教师名额,而在城镇,19个学生就能换来一个身份为公办的教师。因此,农村公办教师从编制上就少于城镇。同时,如果再考虑农村地区地广人稀、生源分散、交通不便、学校规模较小、成班率低等因素,农村公办教师困局就更加明显。

城乡编制的差异在客观上造成了教育不公平的现实,为“民转公”截止后的代课教师数量的反弹提供了所谓的“行政依据”。代课教师正是这一不合理编制下所产生的特殊后果。例如,广西凌支县伶站瑶族自治乡某村小学,此前由3个教学点合并而成。2004年,又被“升级”为初中。2006年秋季开学时,该校有9名教师,146名学生分属9个年级,每个年级学生数量最多的20人,最少的11人。按照农村小学23:1的生师比计算,这所学校的公办教师应该为6名,超编3人。但学校的实际运转情况是,所有教师的周课时都在28节以上,有的甚至超过30节,全部跨年级、跨学科授课。光从课时量来看,这所学校教师所承担的几乎是城市同类学校教师的两倍,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之一正是农村教师编制不足。

--------------------------------------------------------------------------------
没资金——中央财政投入少,地方只能选择代课教师

2009年12月22日,苏汉伟和在自己所带的一年级10名学生照全家福时抹起了眼泪,这可能是他最后一次和学生照相。(图集)

“中国最老的代课教师”、甘肃张家堡小学创建人王政明回望曾经任教的学校,代了近50年课的王政明领到了800元的辞退费。

2009年12月,曾经的代课老师赵永福在工地上打工,每月收入1000多元。

教育经费占GDP4%的目标至今未实现

早在1993年,中央政府在制定90年代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时,曾明确提出到2000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4%,1995年颁布实施的教育法也对此作了相应的规定。然而,这个“鼓舞人心”的奋斗目标却一直没有实现——2007年教育财政支出占GDP比例曾达到3.32%,但到2008年这个数字仅为2.86%。相比较也远远低于世界上最穷的地区:2005年拉美和加勒比海以及撒哈拉以南非洲达到5.0%,而丹麦和瑞典则高达8.28%和6.97%。

2008年财政共计投入9010亿元,其中中央财政直接投入492亿元,地方财政投入8518亿元(包括中央财政向地方转移支付的1106亿元)。而自1994年进行分税制改革后,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占整个财政收入的比重从78% 下降到42.7%,但中央政府的比重却由22% 上升到57.2%。地方政府用不断下降的财政收入支撑着绝大部分教育经费。

实力最薄弱的县级财政承担60%的经费

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此前的调查,全国义务教育投入中,乡镇负担 78%左右,县财政负担约9%,省、地(市)负担约11%,而中央财政只负担2%左右。由于乡镇一级政府财政极端困难,2001年决策层将政府投资的统筹主体从原来的乡提升到县。调整后的经费支出县级财政承担60%。然而,国家大多数县级财政负债运营,无力承担60%的义务教育经费。这样的教育拨款体制必然导致中国教育经费短缺,例如一个百万人口的县,教职工编制往往在6000人以上,每年这一部分的实际工资支出将至少达到9000万元,对那些年财政收入在2个亿以下的百万人口县来说,教师工资给财政支出造成了非常沉重的压力。既然一个正式教师的工资可以请来几个代课教师,那么这就成为了无奈而又必然的选择。

如此的经费分摊现状,违反了多拿钱多做事、少拿钱少做事的事权与财权相对应得原则。因此,按照财权与事权相对称的原则,中央和省级财政其实未承担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责任。

地方政府困于财力,弃公办选民办

一方面是教师紧缺,另一方面在中西部贫困地区由于地方财力困难“有编不补”。当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工资主要是由财政实力最薄弱、最困难的县级财政承担,而财政实力雄厚的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只承担小部分。中西部农业县主要的财政来源——农业税被取消后,县级财政更加有心无力。

中西部地区的农业县的主要财政支出实为教师工资支出,甚至有的农业县出现仅全县教师全年工资支出一项就超过全县全年财政收入。这就导致经济落后地区受困于拮据的财政状况,宁可教师编制空缺也不补充。据报道,山西全省中小学教师空编16322人。其中,52个贫困县空编6000多人,占全省中小学空编总数的36.7%,困于财政压力,山西省共聘用代课教师30384人。所以,大多数财政困难的县级政府和县财政为了减轻财政支出负担,就想尽办法减少教师工资支出、压缩教师编制数量,导致各地政府和各个学校为了拼凑教师队伍,被迫招聘一定规模的廉价的代课教师。

--------------------------------------------------------------------------------

2004年到2007年间,中央推出“两基攻坚”计划,即“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计划,旨在推进西部地区基础教育建设。到2007年整体上实现“两基”目标:“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85%以上,初中毛入学率达到90%以上等等目标。边远地区为了完成任务,只好聘用大量的代课教师以满足需求,直接造成了近年来代课教师数量猛增。一定程度上看,代课教师现象也是国家在推行两基战略中遗留的欠账。

在“两基攻坚”计划中,中央财政专项资金首先投入在校舍修建、改建上;其次体现在硬件设施的改善,如远程教育设施、各种功能性教室、教学设备、图书馆等;同时新建、改扩建以农村初中为主的寄宿制学校。基础建设投入看得见摸得着,并且见效快,是硬成绩。而教师工资和福利的支付却被财政忽视,农村教师资源和经费紧缺现象并未在“两基攻坚”中得到彻底解决。

若要坚决贯彻“两基攻坚”任务,以目前教育经费支付格局,普九和扫盲任务还将要由代课教师承当。

--------------------------------------------------------------------------------

贫困地区,只有代课老师留得住




2009年12月21日,王安治拄着双拐走在山间小路上,当年他就是这样去教书的。如今,和他同样被清退的代课老师们要求不高,只希望能体面地离开,但离开之后的未来,无人知晓。

代课教师是农村基础教育的一个无法回避组成部分。在条件落后的山区,生活的不便利和信息的闭塞是公办教师招聘难的一个现实因素,公办教师往往不愿意前往执教。同时,欠发达地区每年都有许多农村中小学教师尤其是教学水平较高的骨干教师通过找门路、拉关系调往条件稍好的乡镇或县城,与此同时,教育行政部门则将刚通过考试选招进来的新教师强行分配到缺编的学校。这些从城镇强行派下来的公办教师往往不安于现状,人心思走。所以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很多中小学教师严重缺编,只能就近招聘乡村中较有文化的人担任代课教师,因为那些本乡本土的代课教师才更容易留得住、干得好、干得久。

另外,面向应届大学生的招聘计划也困难重重。2006年8月,宁夏面向全国为宁夏南部山区招聘初中教师1080名、小学教师120名,计划分配到固原市原州区、西吉县、泾源县等9个县区,招聘对象为应往届大学毕业生。最终,报名参加初中教师招考人数最终只有977人,报名人数未达到计划录取人数。招考结束后,仅经济较发达的省会银川市兴庆区和西夏区就有8名被录取者放弃岗位。

在那些“一个老师,一所学校”的西部地区,土生土长的农村代课教师往往教龄长、教学经验丰富,已经作为教学骨干为农村教育教学工作奉献多年。如果一刀切全部清退,公派教师又不能及时补充,势必导致农村学校的瘫痪。

--------------------------------------------------------------------------------





   代课教师的离去,并不等于公办教师的补入。解决代课教师问题,本在于改革目前的财政支付结构,由中央财政承担主要支付责任,从编制上和财政上承认这个群体,还清历史欠账。而现今的清退措施,不单本末倒置,还有卸磨杀驴之嫌。
   以目前地方政府的财政支付能力,代课教师其实无法清退,它的存在还将是一个事实。

  网易新闻另一面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