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中国判例
遥远的天国 迎接回归的1144个魂灵
案       由: 审理法院:
发布时间: 2010-04-17 08:24:43 点击次数: 0
摘            要:  
       虽然,在救援过程中,每一个生命都必须尽力去挽救,每一丝希望都应该付诸百分之百的努力,救死扶伤就是一切。 
简介:

遥远的天国  迎接回归的1144个魂灵

青海玉树“4·14”地震已经造成1144人遇难,417人失踪,11744人受伤,其中包括重伤员1192人。

新华网青海玉树4月16日电 记者从16日晚青海玉树抗震救灾指挥部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截至16日下午17时,青海玉树“4·14”地震已经造成1144人遇难,417人失踪,11744人受伤,其中包括重伤员1192人。


青海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夏学平说,与16日8时发布的信息相比,遇难和失踪人员上升幅度较大,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结古镇为商贾集散地,流动人口较多,原来的人口统计是以社区为统计口径,没有把流动人口统计进来,随着救援工作的深入,信息的增加,流动人口中失踪人口的数量有所增加;二是从15日到16日,随着救援力量的加大,大型搜救设备的陆续使用,一些深埋在废墟下的群众被挖掘出来,因此16日遇难和失踪人数的数量急剧增加。

截至16日下午17时,灾区重伤员已全部转运,共转运危重病人1179人,其中通过飞机转运872人,通过汽车转运307人,按地段分,向西宁转运608人,格尔木转运169人,成都转运184人,兰州转运123人,西安转运95人,军队医院接收180人。飞机转运过程中,民航共安排飞机29架次。

(本文来源:新华网 )

2010年4月14日清晨7时49分,青海省玉树县发生7.1级强震。截至目前,已有400人不幸丧生,上万人受伤。余震还在继续,救援已经展开。

现在,该去扒开废墟,该去分发物资,该去抚慰心灵;现在,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如何拯救生命,如何关注每一个细节,如何在急切的心态中保持冷静,这些,都需要我们从过去和他人的经验中学会。所以,请用理性拯救每个生命。

相信生命坚强,请搜救不要止于“黄金救援期” 专题
生命坚强,她一直在创造着奇迹,也在一次又一次的“挑战”科学和理性。

虽然,传统的救援理论告诉我们,地震的“黄金救援时间”是震后的72小时,而震后30分钟内能被救出的伤员救活率高达99%。这个存活几率在震后的第5天则降低到7.4%。

但是,1976年唐山大地震,5名正在煤矿井下工作的矿工在震后15天凭借顽强的意志生还;1985年墨西哥8.1级地震,墨西哥城58名新生婴儿一周后在废墟中奇迹般获救;2005年,一名20岁巴基斯坦男子在骨折、无水、无食物的情况下,整整存活了27天…… 被困者在地震中长时间被困后获救生还,并不完全是“奇迹”。实际上,地震幸存者能在坍塌建筑物中的蜂窝状空穴存活2到3周以上,因而我们的救灾,绝对不能轻易止步于“黄金72小时”,在所有希望还没有都消失之前,绝不能轻易放弃或延迟搜救。

请相信生命的坚强,请搜救不要止步于“72小时黄金救援期”。


切勿操之过急,请搜救人员先评估灾情 专题
强震来临,地动山摇,救援要与时间赛跑,与死神赛跑。

虽然,救人、救出更多的人,这是大震之后对所有人的唯一慰藉。由于受公众压力、救援人员救人心切、被埋者家属催促等诸多原因,救援往往需要“快”字当头。

但是,操之过急的救援只能带来更大的创伤。70年代,由于对救援认识依然比较粗浅,由挖救和搬运不当,不少唐山大地震伤员惨被截瘫。国外的地震搜救工作经验告诉我们,越是震后前期资源不足的情况,越需要我们停下来评估坍塌状况。对可能幸存者、建筑结构稳定性、水电气设施状况、搜救难度和所需时间及搜救人员安全等方面的评估,总能迅速帮助救援人员决定搜救的先后。 盲目求快,常常因挖掘和救治措施不当,使许多可挽救的伤员失去生命,使轻伤员变成重伤。我们必须评估灾情、认清形势,展开一场理性而有效的地震救援。避免救灾成为“人海之灾”。

请救援人员切勿操之过急,请先评估灾情,用理性换回生命。


机械非万能,请用双手挽回生命 专题
高楼大厦在强震后瞬间成为平地,钢筋水泥顿时犬牙交错。

虽然,玉树县城房屋几乎全部倒塌,由于地势偏远,大型的挖掘器械尚未能加入营救,使得民众只能自行组织搜救,几乎全靠手工挖掘。对于没有亲身经历过地震救灾的人来说,地震救援的画面可能无异于一个布满推土机和挖掘机的建筑工地。

但是,历史上几乎所有成功的地震救援,都是依靠搜救人员的一双双手慢慢完成的,因为人工搜索比其他搜索方式更加准确有效。台湾“2·8”地震后,曾立即使用大型机械推挖倒塌建筑,机器轰鸣,尘土飞扬,这样根本无法听到废墟下的呼救声,造成了被困人员的继发伤害和窒息。 据美国国家紧急事务管理局(FEMA)总结的经验,人工搜救大致可以采取这几个方式:直接对空穴和狭小区域进行搜索,寻找幸存者;使用视觉对受灾区域进行搜索;排成队列倾听幸存者发出的声音;使用大功率扬声器或其仕喊话设备向被困的幸存者喊话并给予指示;为了人工搜索的精确进行,受灾区域还应该尽量保持安静。

请用心聆听生命的敲击,用双手挽救生命。



合理配置资源,请让每一份救灾物资的使用最大化 专题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强震过后不到24小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社会各界均已开始行动。

虽然,灾区往往急需大量救援物资,对幸运逃难的灾民而言,他们最需要的物资是水、食物和可供安身的帐篷,对在一线救灾的救援队而言,没有药品和医疗器械就无法救灾。震后早期,受灾地区往往急需大量急救物资,但常常不能及时送到;到救灾的中后期,却又常常发生救灾物资过剩和品种调配不当等现象,积压、浪费等现象时有发生。

但是,地震救援过程中救援物资如果分配不均、配送不及时,就会让救灾工作脱节。对此,我们也曾有过教训。在河北张北地震救援中,救援队送来大批换药碗,却没有镊子等配套器械,震后多天才开始送来大量药品、军用急救包和三角巾,这时已没有批量新伤员发生,派不上用场或用不完。当时,一些国外捐赠的物资、尤其是药品,由于没有说明书或有说明却看不懂而无法使用,后来,人们忙于救灾无暇顾及药品的管理,让这些药品遭到浪费。 所以我们需要思考,如何让我们的支援更好的帮助那些受灾的人们。

请合理配置资源,让每一份救灾物资发挥最大效益。


民间组织,请你们坚定地站在后方 专题
地震发生过后,人人都希望尽一分力。非政府组织(NGO)往往是这种力量中最积极、最主动的力量。

虽然,地震救灾的过程,是一个多方协作的过程。在以政府主导的救援行动之外,往往需要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进来。玉树地震发生后数个小时,青海户外联盟就迅速自发组织支援者团队赶赴玉树州地震灾区。

但是,救援的一线并非NGO用武的“主战场”。曾经参与过汶川地震救灾的民间环保团体“自然之友”执行理事梁晓燕对此深有感受,她表示,“第一拨紧急救援并不是NGO的强项,因为它需要大规模地人员调动及专业的救援设备,这恰恰是NGO所不具备的。而后面日常化的工作则是NGO和志愿者力所能及的工作。” 众多国际上成功的救援行动,往往得益于大型NGO对善款的专业化管理、高效的资源调配,以及在各自的专业领域行之有效的工作。台湾的“9·21”期间,岛内NGO的行动曾经是台湾抗灾的一个亮点。从物资配给、心理咨询、社会工作到政策构建、捐款监督,台湾 NGO的组织性、系统性和快速反应能力在救援后方都超过了政府。 在救灾一线,NGO因为本身条件的制约显得 “力不从心”,而在救援后方,NGO才能发挥自身最大的效益。

请民间组织坚定地站到灾区救援的后方。


心灵仍在余震,请不要忘记灾民的心理创伤 专题
挽救生命往往是第一要务,只要人还在,就还有希望。

虽然,在救援过程中,每一个生命都必须尽力去挽救,每一丝希望都应该付诸百分之百的努力,救死扶伤就是一切。

但是,地震救援是一场持久战,与真实的余震相比,“心理余震”的威力不容小觑。救治伤员和安置灾民能暂时让被震慑的心灵暂时安稳,但失去亲人、经历灾难的心灵创伤仍会持续,受创的心灵往往需要用震后的数年时间去抚平。日本阪神大地震曾经对当地孩子带来巨大的阴影,孩子们不仅身体出现异常,情感上的伤害还让他们变得仇恨社会,震后的一两年后甚至有高年级学生因为抑郁杀死低年级学生。 在直面悲剧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对人心灵的关注,我们需要从人性的角度审视灾难,关注灾难中每一个人的精神困境。心理援助应该在震后救援开始之时同时展开,并一直延续到灾后重建的整个过程中去。

心灵的余震还将持续,请不要忘记灾民的心理创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