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中国判例
“天下第一刀” 专利之争
案       由: 审理法院:
发布时间: 2009-05-08 17:40:49 点击次数: 0
摘            要:  
       1992年9月30日,当时的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签署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仪仗队自10月1日起,执行队长和分队长正式配用指挥刀。
简介:

天下第一刀
专利之争

特约记者:沙石

 
1992年9月30日,当时的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签署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仪仗队自10月1日起,执行队长和分队长正式配用指挥刀。


 
1993年5月24日,中国人民军事博物馆举行隆重仪式,收藏天下第一刀,并陈列在二楼一号展台。
1993年10月1日,中国国旗护卫队在天安门广场国旗升旗仪式上正式启用指挥刀。
 
1997年3月8日,中央军委副主席兼国防部长迟浩田为天下第一刀题词:“威武文明,壮我军威”。
1997年6月30日,在举世瞩目的收回香港仪式上,驻港部队仪仗队启用天下第一刀。
 
1999年12月30日,在全球关注的收回澳门仪式上,驻澳部队仪仗队启用天下第一刀。
但是,进入21世纪后,“天下第一刀”的专利却成了设计者的一块心病。
 
设计人:“犹抱琵琶半遮面”

天下第一刀的设计人,可不是一般的打铁匠,而是一位浙江籍的优秀老兵,名叫沈从岐。
 
上世纪60年代,他就因为给部队设计节能灶而出了名,受到当时的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刘少奇、朱德、贺龙等的接见。严格来说,这个老兵,还真没读多少书,绝对不是秀才那一类的,更谈不上什么专家。可是,他偏偏接了当时任中央军委主席的江泽民签署命令下达的“活”。军队兵工厂多着呢,何况,在咱们这么一个大国家,民间铁器艺人也多如牛毛,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他脱颖而出呢?
 
沈从岐曾在一次酒后,带着一点醉意一点兴奋,神秘地告诉记者说,关键不是他的家中开了一个刀剑厂,而在于他是个靠得住的老兵。当时的中央军委首长明确告诉他,要打造一把社会主义的指挥刀。在国事访问当中,必须做到万无一失。
 
老兵一听,半天回不过神来。这刀还要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吗?后来的几个晚上,老兵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细细想来,还真琢磨出一个理了。这刀啊,既要显示国威军威,又要保证绝对安全。沈从岐意识到,这个军刀啊,拔出要快,插入也要快,而且不是一般的快,是飞快。这样才能显示“干脆利落”的气度和威力。可是一旦飞快插入,势必要产生非常大的冲击力,这就可能对连着把手的“护头”产生很大的影响。外国有多次将“护头”冲出伤害国家元首的事件。于是,他把火车车厢连接处的“过盈配合”技术运用到了手把的护头上了。这可是中外刀剑史上,从来没有的技术革新。当然,还有其他方面的技术改进,那是永远也不能公开的。
 
就这样,一个文化程度并不高的老兵,因为有着对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无限感情,有着对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文化的深刻理解,在一次又一次送审北京之后,经有关专家技术鉴定,样刀的图案设计、内在成分、精密度等各项指导标全部合格。1996年6月26日,在军委办公厅,时任国家主席杨尚昆,军委副主席刘华清,张震,国防部长迟浩田,总参谋长张万年等正式审定通过了样刀。
 
1992年9月30日,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签署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仪仗队自10月1日起,执行队长和分队长配用指挥刀。
 
随后,俄罗斯总统叶利钦、美国总统克林顿、南非总统曼德拉等访华,中国元首在迎接仪式上,三军仪仗队均配用了银光闪闪的天下第一刀。而在此后的收复香港、收复澳门的交接仪式上,也都有天下第一刀的引人注目的形象。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50周年活动中,天下第一刀更是显示了国威军威!
 
老兵在无限自豪和喜悦之中,却有些不安起来。他发现市场上竟然有人生产销售假冒的天下第一刀。这“天下第一刀”可不是谁都能用的,它是后来的军委副主席兼国防部长迟浩田亲笔题词的。沈从岐为了全力保护“天下第一刀”的荣誉称号,决定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报天下第一刀的实用新型专利,发明专利是绝对不能申报的,那是绝密的。具有高度政治觉悟的老兵,在撰写实用新型技术特征时又犯难了,写少了得不到专利保护,写多了又怕泄露技术秘密。
 
前思后想,老兵沈从岐总算是把申报专利的最关键部分——技术特征写完了。可是,他哪里知道,他的这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做法,最后却遭遇到了他意想不到的麻烦。
 
颁证官:“东边日头西边雨”

国家知识产权局座落在北京北三环路的中段,北边是北京电影学院,对面是中国政法大学。老兵从来没有到过这里。虽然他在“文化大革命”中为部队设计过节约木材的节能灶,可那会儿没有谁想到要申请一个什么专利。老兵说,人都是“公家的”。可这会儿不同了,天是天地是地了,公家的、私人的分得清清楚楚。
 
沈从岐好不容易找到了专利局的大门,一 问,还不让进,门卫说申报专利依法应当采取邮寄的方式而不能送上。说这样一来容易丢失,也涉嫌“找关系开后门”,还说了许多解释的话。北京人说话很客气,这是全国都知道的。老兵本想辩解几句,说自己绝不认识专利局半个人。说中央军委看中他的刀也不是开后门开来的。可是话到嘴边,老兵还是忍住了。人家有人家的规定,还是法律规定呢。算了,老兵要了一个详细地址,有些困惑又有些不满转身回去了。他不明白,专利局的门卫怎么不知道天下第一刀呢?
 
回到浙江老家,沈从岐按照地址用特快专递寄发了全部材料。他天天等啊盼啊,一个月之后,还真接到了受理通知书和一些表格。然后寄来寄去好几个回合,差不多一年的时间,直至2001年3月29日,老兵终于拿到了因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实用新型专利证书。嘿,那上面清楚地写着实用新型名称:天下第一刀。老兵是从来不喝酒的,那天晚上,他忍不住约了特别关心他申报专利的一些亲朋好友,把存放了10多年的一瓶古井贡酒从床底下的箱子里拿了出来,自己给自己倒了一杯。
 
他说,国家知识产权局的颁证官还真有眼力,一看一个准。人家没让自己进大楼送一瓶酒递一支烟,很公正地发了专利证书。他又说,这第一杯啊,我们共同敬知识产权局的颁证官,感谢他们维护天下第一刀的荣誉称号。一桌人都说对对对,该敬该敬。
 
让沈从岐更加感动的是一年后发生的又一件事。那天虽然很热但下着小雨,老兵正在工厂里检验新产的指挥刀。那刀是送天安门广场国旗护卫队的。突然来了一位陌生的年轻人。他自我介绍说自己是中国知识产权报的记者,叫丁燕涛,并出示了记者证。说要采访老兵及其天下第一刀。沈从岐一听可高兴了,他没想到国家知识产权局的报社这么重视他的专利,专门派记者来采访他。几天后,也就是2002年7月12日,中国知识产权报头版发表了记者专访,题目是《军刀熠熠振国威——记沈从岐和他的专利“天下第一刀”》。其中一段文字这样写道:“鉴于此刀已成为军队的象征,民族力量的象征,无愧于天下第一,国家专利局(即中国知识产权局)为这把刀特批了一个撼人心魄的专利名称——‘天下第一刀’。”
 
可是,老兵怎么也没有想到,中国知识产权局竟然是“东边日头西边雨”。这个局还有一个机构叫做专利复审委员会。也就是这个专利复审委员会,在2004年1月17日突然下发了一个“无效宣告请求审查决定书”。该决定书指出:天下第一刀“专利说明书所披露的内容也无法看出其中所采用的过盈配合的连接方式能够带来意想不到的技术效果。故该专利不具有创造性。”
 
沈从岐大惑不解:没有创造性,你知识产权局怎么给我颁发专利证书呢?没有创造性,你知识产权局怎么给我特批“天下第一刀”呢?没有创造性,你知识产权局怎么在你们的报纸上发表《军刀熠熠振国威》的文章呢?“开太阳”是你们,“下大雨”也是你们。你知识产权局到底怎么啦?
 
审判长:“水吹风落眼前花”

    老兵特别不服气,眼下的怪事都怪得不着边了。他决定起诉,很快,沈从岐就把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复审委员会告到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他相信,天下总有讲理的地方。不过,他还告了一个人,那是他的同乡叶新华,也是制作刀具的。就是这个同行对自己的专利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出异议的。法院将叶新华列为“第三人”。
听说知识产权局把沈从岐的天下第一刀的专利给撤了,中央军委震惊了。
 
紧邻中央军委的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处孙守礼处长忧虑地说:“国家博物馆收藏天下第一刀,我们军事博物馆也收藏了沈从岐打造的指挥刀。为什么呢?因为意义很大,大就大在刀的‘第一’上面,收复香港、收复澳门、三军仪仗队、国旗护卫队等都是第一次使用天下第一刀。现在,知识产权局说什么刀没有了专利性,怎么会这样呢?”
 
国旗护卫队队长刘建光也深有感触地说:“沈从岐是一位老兵,退役以后一直从事刀具的研究。后来,他看到了外国军事检阅配备指挥刀,觉得很威武,就潜心琢磨、研制,终于锻造了今天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指挥刀。怎么没有创造性呢?”
 
三军仪仗队大队长的话更是率直:“1992年的时候,我就当上了指挥长。从那个时候起,我们就一直使用天下第一刀。这把刀确确实实是沈从岐经过非常艰苦的开发、研制、生产出来的。应该说这把刀为三军仪仗队的对外表演,对国家的外交事业是作出贡献的。我相信法律,法律总不是个‘面团’吧?”
 
开庭那天,天气很好,作为原告的老兵着一身崭新的军服。虽然没有肩章,但却是中央军委办公厅特送的一年一套的军服。沈从岐在一般场合可不穿,今天不一样,今天是维护显示国威军威的天下第一刀的专利技术,作为一个老兵,就像在战场上维护脚下的土地一样,那感觉是“人在阵地在”。
 
为了万无一失,沈从岐还专门聘请了两个资深律师,以应付法庭上那些法言法语。仅从阵容看,被告和第三人也不示弱,既有专家,也有律师。
 
在法庭调查阶段,老兵满怀深情地说:“作为原告,我告国家专利复审委员会,并不是就此维护自己的利益。我的刀,是根据中央军委的要求,为军委特制的指挥刀。我的刀,全部都是赠送给国家和军委的。我今天要维护的是属于国家和军队的天下第一刀的形象。
 
“如是说我没有创造性,那么,中央军委为什么就批准使用我锻造的刀剑面不使用其他多如牛毛的刀剑呢?中央军委对指挥刀的要求是极其严格的;中央首长对指挥刀的工艺是极其严格把关的。在中国刀剑史上,在世界刀剑史上,从来没有将过盈配合的技术运用于刀剑的。这不是创造又是什么呢?!”
 
被告方即国家专利复审委员会则是不慌不忙地答道:“我们并不否认原告打造的指挥刀确实美观大方,但是,过盈配合是一项通用技术。原告只是将其移接到刀具上,这就不是创造性了。何况,原告在撰写专利文件时也没有把技术特征表达全面。虽然原告说有一些内容是永久保密的,但是,既然申报专利那就必须公开。只有公开出来的技术特征才受专利保护。另外,国家知识产权局虽然为原告颁发了专利证书,但经过第三人提出异议之后,就要进入实质审查,也可以宣告原来颁发的证书无效。”
 
审判长除了安排双方和第三人发言外,一直是聚精会神地听着,既不插话,也没怎么问话。
 
一个月以后,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作出(2004)一中行初字第379号行政判决书。判决“维持被告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复审委员会作出的第5738号无效宣告请求审查决定”。也就是说,老兵沈从岐败诉了。
 
正当许多关心“天下第一刀”专利案件的人们为老兵打抱不平的时候,沈从岐委托律师将上诉状写好了。他说“泰山压顶不弯腰。作为一名老兵,我会像在战场上一样,坚持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摘自《法律与生活》2004年10月下半期(总第27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