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中国判例
中华杨氏宗祠 多少先人名垂千古
案       由: 审理法院:
发布时间: 2010-08-11 08:35:08 点击次数: 0
摘            要:  
       中华杨氏宗祠文化研究会秘书长杨兆文先生投资一亿余元在安徽省将军县即金寨县龙湾村修建杨氏宗祠,并奉献出珍贵的祖传杨氏族谱,以此提供给予天下杨氏后代,瞻仰先人——
简介:
中华杨氏宗祠  多少先人名垂千古

杨姓源于周朝——周灭唐(其地约在今山西翼城西)后,周成王把唐地封给他的弟弟唐叔 (唐叔,姬姓,名虞,字子平),并赏给他怀姓九宗。唐叔的儿子燮继位后,改唐国为晋国,这样唐叔就成周代晋国的始祖。晋武公(唐叔虞十一世孙)时封次子于杨,称杨侯,是为杨姓人的受姓始祖。 1世起源——杨杼(姬杼):周武王姬发之孙,唐叔虞之次子,晋侯燮父之弟。海南《杨氏宗谱》称其又名平杼,并尊其为杨姓开派之始祖,生于周成王二十年丙辰(前1085年)七月十一日子时 (均为夏历,下同)。周康王六年戊辰封杨侯,食采于杨国,始以杨为姓。卒于周穆王二十三年庚辰(前999年)四月初八日丑时,寿85岁,谥忠廉。葬于弘农西门外金龟形,乾山巽向。
 
因此,杨姓的发源地,是在今山西翼城一带。周后为晋所灭,其子孙因避乱,远在春秋战国(前770—前221年)时期就有个别杨姓人自山西迁至江苏和安徽省境内,散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

杨氏宗族源远流长,名传千古——特别是杨家名人均以忠诚爱国为上。及至今日,仍系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珍贵资源。

中华杨氏宗祠

金寨本是大别山区的腹地,真正的革命老区,真正的将军县。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涌现了近百位将军,数千位将士,其中不乏有杨氏英烈——他们跟随刘邓大军,为民族解放、为国家统一献出了可歌可泣的鲜血与生命。

在这样一个英雄的土地上,金寨的杨氏后人在全国乃至世界杨氏后人的支持与激励下,特别是在台湾爱国名人杨显英先生的倡导下,通过政府审批,决定在安徽省金寨县龙湾村境内修茸“中华杨氏宗祠”,以表达对先人的缅怀,传承杨氏家族爱国、忠诚、清廉的文化精神——

经过审慎勘察筛选,“中华杨氏宗祠”选址在安徽省金寨县梅山镇龙湾村。该村地处三省交汇处,数百年来是杨氏家族聚居地,族人数量多;选址风水良好,后有高靠,前有秀水,环境优美;该处既远离城镇喧嚣,又便利出行交往,距合(肥)武(汉)高速公路入口约十公里,驱车半小时可到达沪汉蓉高速铁路金寨站。

宗祠项目占地面积约30亩,将修建祠堂及相关配套设施,总投资2000万元,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祠堂设计上突出近现代特色,既有古朴典雅的外形,又能与时俱进;祠堂整体设计选用徽派风格,坐西朝东,五开间、三进二院、一百三十八柱结构,四周均有围墙,建筑结构为框架,琉璃瓦屋顶。祠堂大殿将悬挂由本族名人书写的黑底金字大匾额,殿中陈列着杨姓先祖、贤达牌位及画像,供子孙万代永恒缅怀。

子孙孝则祖祠兴,祖祠兴则宗族荣,祠堂是宗族团结和力量的重要体现与象征。修建“杨氏宗祠”,上敬祖宗,下贻子孙,既神圣、庄重、光荣,又艰巨、艰难、艰苦。祠堂是全族之圣殿,修祠安祖靠大家,需要充分动员和凝聚杨氏家族的力量和智慧方可毕其功。照应子女可随时随地,孝敬父母可年年岁岁,修祠安祖百年难遇,它是先祖神灵的召唤,更是我族宗亲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使命。

期盼杨氏族人以杨姓为荣,以光大杨氏文化为己任,热情参与修建宗祠;尽智尽心,尽力尽孝,和舟共济,添砖加瓦,共同完成建祠大业!

杨氏若干名人花絮 

汉朝著名丞相杨震——

杨震(西元59一124),字伯起,东汉弘农华阴人。他出身名门,八世祖杨喜,在汉高祖时因诛杀项羽有功,被封为“赤泉侯”。高祖杨敞,汉昭帝时为丞相,因功被封安平侯。父亲杨宝,因刻苦攻读欧阳生所传授讲解的《今文尚书》,而成为当时名儒。衰、平二帝时,杨宝隐居民间,以教书为生。居摄二年(公元7),杨宝与龚胜、龚舍、蒋翊一起被朝廷征召,他因不愿出仕做官,便逃避隐匿、不知去向。东汉光武帝刘秀很敬重杨宝才华、学识、品德和气节,建武中特派官家车辆征召他人朝做官,他因年老有病,未能成行,而老死家中。杨震杨震从少年起就特别聪明好学。当时,今文经学居官学正统地位,非常盛行。他为了通晓今文经学的深刻含义,就拜桓郁为师,深钻细研《欧阳尚书》。桓郁是当朝九卿之一的太常,主管宗庙礼仪和选试博士,曾为汉章帝和汉和帝讲授儒经,是当时既显赫又有很高学术威望的经学大师。在桓郁的教授下,他通晓经传,博览群书,对各种学问无不深钻细研。

杨震为官清廉,不谋私利。他始终以"清白吏"为座右铭,严格要求自己,"不受私谒",这在古代不但是十分可贵的品德,就是在现代也是人们十分欢迎和敬仰的品质。

  杨震在由荆州刺史调任东莱太守赴任途中,路经昌邑(今山东巨野县东南)时,昌邑县令王密,是他在任荆州刺史时举"茂才"提拔起来的官员,听说杨震途经本地,为了报答杨震的恩情,特备黄金十斤,于白天谒见后,又乘更深夜静无人之机,将白银送给杨震。杨震不但不接受,还批评说:"我和你是故交,关系比较密切,我很了解你的为人,而你却不了解我的为人,这是为什么呢?"王密说:"现在深夜无人知道。"杨震说:" "天知、地知、我知、你知怎能说无人知道呢?"受到谴责后,王密十分惭愧,只好作罢。杨震"暮夜却金"的事,古今中外,影响很大,后人因此称杨震为"四知先生".

  杨震官任涿郡(今河北省涿县)太守期间,从不吃请受贿,也不因私事求人、请人、托人,请客送礼。他的子孙们与平民百姓一样,蔬食步行,生活十分简朴。亲朋好友劝他为子孙后代置办些产业,杨震坚决不肯,他说:"让后世人都称他们为'清白吏'子孙,这样的遗产,难道不丰厚吗!"

东汉曹操谋士杨修——

相传东汉末年,杨彪的儿子杨修,是个文学家,才思敏捷,灵巧机智,后来成为“一代奸雄”东汉相国曹操的谋士,官居主簿,替曹操典领文书,办理事务。有一次,曹操造了一所后花园。落成时,操去观看,在园中转了一圈,临走时什么话也没有说,只在园门上写了一个“活”字。工匠们不了解其意,就去请教杨修。杨修对工匠们说,门内添活字,乃阔字也,丞相嫌你们把园门造得太宽大了。工匠们恍然大悟,于是重新建造园门。完工后再请曹操验收。操大喜,问道:“谁领会了我的意思?”左右回答:“多亏杨主簿赐教!”曹操虽表面上称好,而心底却很忌讳。  

 有一天,塞北有人给曹操送了一盒精美的酥(奶酪),想巴结他。曹操尝了一口,突然灵机一动,想考考周围文臣武将的才智,就在酥盒上竖写了“一合酥”3个字,让使臣送给文武大臣。大臣们面对这盒酥,百思不得其解,就向杨修求教。杨修看到盒子上的字,竟拿取餐具给大家分吃了。大家问他:“我们怎么敢吃魏王的东西?”杨修说:“是魏王让我们一人一口酥嘛!”在场的文臣武将都为杨修的聪敏而拍案叫绝。而后,操问其故,修从容回答说:“盒上明明写着‘一人一口酥’,怎么敢违抗丞相的命令呢?”曹操虽然喜笑,而心头却很讨厌杨修。  

 曹操多猜疑,深怕人家暗中谋害自己,常吩咐左右说:“我梦中好杀人,凡我睡着的时候,你们切勿近前!”有一天,曹操在帐中睡觉,故意落被于地,一近侍慌取被为他覆盖。曹操即刻跳起来拔剑把他杀了,复上床睡。睡了半天起来的时候,假装作梦,佯惊问:“何人杀我近侍?”大家都以实情相告。曹操痛哭,命厚葬近侍。人们都以为曹操果真是梦中杀人,惟有杨修又识破了他的意图,临葬时指着近侍尸体而叹惜说:“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曹操听到后更加厌恶杨修。

曹操出兵汉中进攻刘备,困于斜谷界口,欲要进兵,又被马超拒守,欲收兵回朝,又恐被蜀兵耻笑,心中犹豫不决,正碰上厨师进鸡汤。操见碗中有鸡肋,因而有感于怀。正沉吟间,夏侯惇入帐,禀请夜间口号。曹操随口答道:“鸡肋!鸡肋!”惇传令众官,都称“鸡肋!”行军主簿杨修见传“鸡肋”二字,便教随行军士收拾行装,准备归程。有人报知夏侯惇。惇大惊,遂请杨修至帐中问道:“公何收拾行装?”杨修说:“从今夜的号令来看,便可以知道魏王不久便要退兵回国,鸡肋,吃起来没有肉,丢了又可惜。现在,进兵不能胜利,退兵恐人耻笑,在这里没有益处,不如早日回去,明日魏王必然班师还朝。所以先行收拾行装,免得临到走时慌乱。”夏侯惇说:“您真是明白魏王的心事啊!”就也收拾行装。于是军寨中的诸位将领没有不准备回去的事物的。曹操得知这个情况后,传唤杨修问他,杨修用鸡肋的意义回答。曹操大怒:“你怎么敢造谣生事,动乱军心!”便喝令刀斧手将杨修推出去斩了,将他的头颅挂于辕门之外。

隋朝开国皇帝杨坚——



杨坚登基后,于开皇七年(西元587年)灭后梁,一年后下诏伐陈。开皇九年(西元589年),隋文帝派遣大军挥戈南下,灭亡了割据南方的陈朝,统一了中国,结束了西晋末年以来三百年的分裂局面。同年琉球群岛归降隋朝。突厥可汗尊杨坚为圣人可汗,表示愿为藩属永世归顺,千万世为圣朝典牛马。隋文帝结束了中国长期混乱的局面,征服各族蛮夷部落,使中国又回到了和平年代。隋朝大隋王朝建立以后,隋文帝精心治理,隋朝迅速强大繁荣起来。他不仅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还使隋朝成为政权稳固,社会安定,户口锐长,垦田速增,积蓄充盈,文化发展,甲兵精锐,威动殊俗的强盛国家,史称“开皇之治”。在政治、经济等制度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将地方的州、郡、县三级制改为州、县两级制,地方官吏概由中央任免,由此巩固了中央集权。由于隋文帝的励精图治,发展生产,隋文帝是外国人眼中最伟大的皇帝。

  隋文帝下令修建首都西京大兴城(即后来唐长安城原形),大兴城的设计和布局思想,对后世都市建设及日本、朝鲜都市建设都有深刻的影响。隋文帝于西元584年命宇文恺率众开漕渠。自大兴城西北引渭水,略循汉代漕渠故道而东,至潼关入黄河,长150多公里,名广通渠。这是修建大运河的开始,大运河连接了两个文明。使黄河流域长江流域逐渐成为一体。   

他在不长的时间内将中国重新置于一个政权治理下,外御强敌突厥、契丹,内令人民安宁生息,功业之伟大,连后世盛唐也没有完全恢复隋朝的国土面积。文帝在位23年,604年病逝于大宝殿,终年64岁,葬于泰陵(今天陕西省杨陵(凌)区城西5公里处)。

万世名流杨玉环——

杨玉环(公元719-756年):名玉环,字太真,唐玄宗李隆基的宠妃,原名杨芙蓉(故有芙蓉出水),出生地为四川成都,祖籍山西永济。杨贵妃自小习音律,善歌舞,姿色超群。曾祖父杨汪是隋朝的上柱国、吏部尚书,唐初被李世民所杀,父杨玄琰,是蜀州(四川崇州)司户,叔父杨玄璬曾任河南府士曹,杨玉环的童年是在四川度过的,10岁左右,父亲去世,她寄养在洛阳的三叔杨玄璬家。后来又迁往洛阳 。

  在她17岁时,武惠妃洛阳选寿王妃,挑中了她。杨玉环虽没两个姐姐漂亮,却比姐姐们幸运。  

 婚后本来生活幸福甜蜜。然而皇帝唐玄宗见她有倾城倾国之色,竟悖常伦,欲占为己有。(这是在一次皇家温泉里发生的事)于是以“做女道士”为名招入宫,经过一番暗渡陈仓后,于天宝四年(745)封为贵妃(此等手法与当年高宗朝武则天削发为尼后入宫如出一辙),(时玄宗年六十一,贵妃年二十七)父兄均因此而得以势倾天下。  

 贵妃每次乘马,都有大宦官高力士亲自执鞭,贵妃的织绣工就有七百人,更有争献珍玩者。岭南经略史张九章,广陵长史王翼,因所献精美,二人均被升官。于是,百官竟相仿效。杨贵妃喜爱岭南荔枝,就有人千方百计急运新鲜荔枝到长安,有诗云"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所以荔枝又称"妃子笑"。  

 杨玉环是唐代宫廷音乐家、歌舞家,其音乐才华在历代后妃中鲜见。杨玉环天生丽质,加上优越的教育环境,使她具备有一定的文化修养,性格婉顺,精通音律,擅歌舞,并善弹琵琶。

  天宝十五年安禄山起兵造反,沉迷于酒色歌舞之中的唐玄宗仓皇逃离长安,西幸成都。途经马嵬坡,右龙武军(禁军)将军陈玄礼等六军(白居易所言“六军”当为北衙禁军——左右羽林军、左右龙武军和左右神武军,但玄宗朝其实只有左右羽林军和左右龙武军四军)将士认为杨家祸国殃民,不肯前行,说是因为杨国忠(贵妃之堂兄)通于胡人,而致有安禄山之反,玄宗为息军心,乃杀杨国忠。左右羽林军和左右龙武军又不肯前行,说杨国忠为贵妃堂兄,堂兄有罪,堂妹亦难免,贵妃得知皇上为此彻夜不眠,主动恳求于死,后亦被缢死于路祠。安史之乱与杨贵妃无关,她成了唐玄宗的替罪羔羊。贵妃死时,年38岁。

  这位以胖为美的杨贵妃,是最简单的美人、最幸福的美人,也是最令人感慨的美人。  



 杨玉环与西施、王昭君、貂蝉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用成语“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形容4人。杨玉环是我国古代四大美女中地位最高、权力最大的一位美女,也是我国在世界范围内影响最大的一位后妃。

名垂千秋杨家将——

 提起杨家将,人们首先想到的便是杨业。历史上,这位名震千里的一代名将,弱冠之年便入事太原的北汉政权,受到北汉皇帝的信任,任侍卫新军都虞侯。当时,宋太祖赵匡胤已经夺取后周政权,建立大宋王朝,全国统一大局已定。杨业向北汉皇帝刘继元提出了“奉国归宋”的建议,遭到反对。但他深感刘氏厚遇之恩,并未变心投宋,而是舍命保卫北汉政权。后来,北汉战败,杨业却仍在城南与宋军苦战。宋太宗早就听说杨业是一员勇将,便派北汉亡国皇帝刘继元的亲信前去劝降。见到刘继元派来的劝降使者,杨业悲愤地大哭了一场,投降了宋朝。宋太宗因他“老于边事,洞晓边情”,任命他为左领军卫大将军,知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部署,与河东三交口都部署潘美共同担负起了山西防御契丹的任务。  

 杨业不负宋太宗的重托,在契丹军出入的各个要道口,连续修建了阳武寨、崞寨、西陉塞、茹越寨、胡谷寨、大石寨(均在今代县、繁峙境内)6 个兵寨。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公元 980年)三月,契丹十万军马来攻雁门,杨业率部用堵截和奇袭办法,大败契丹军,杀死他们的节度使、驸马、侍中肖咄李,活捉马步军都指挥使李重海。朝廷由此提升他为云州观察使,仍知代州。

杨六郎——杨延朗后改名延昭,人们称他为“杨六郎”。他智勇善战,号令严明,也是北宋王朝的名将。杨延昭儿童时代受到父亲的熏陶,十分爱做军事游戏。杨业常对人说:“这个孩子最像我。”每次打仗总要带他上阵。战争中,杨延昭很快锻炼成为一名骁勇善战的大将。雍熙三年(公元 986年),杨业率军北伐应、朔,派杨延昭任先锋,与契丹军在朔州城下激战。延昭被乱箭射穿了手臂,但他毫不介意,更加讲命地与敌人厮杀。宋真宗咸平二年(公元 999年)冬天,契丹军又一次向宋朝发动大规模军事进攻,宋军节节失利。这时,杨延昭正守卫遂城(今河北徐水县西)。在契丹围攻之下,遂城城小无备,人人危惧。杨延昭泰然自若,率士兵登城固守,毫不慌乱。他让士兵在城墙上浇水成冰,使城墙变得又坚固又光滑。契丹军攻城不下,只好绕道去攻打别处。在杨业死后,杨延昭守卫北方20多年,屡败契丹军队,继承和发扬了杨家“忠心报国”的优良家风。
杨宗保

  杨家将的第三代是杨宗宝,他是杨延昭的儿子,也是宋代一名边防名将。在宋仁宗时期,他先后在河北、陕西边境做过镇守将军。他镇守陕西时,主要是防务西夏国对中原地区的骚扰。

杨家将正是这样一代接一代地为保卫祖国恪尽职守。他们的事迹不断走入传说、故事、戏曲舞台和影视剧创作。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称赞杨业、杨延昭“父子皆名将,其智勇号称无敌,至今天下之士至于里儿野竖,皆能道之。”宋元之际,民间艺人把杨家将的故事编成戏曲,搬上舞台。到了明代,民间文学家又把他们的故事编成《杨家将演义》、《杨家将传》,用小说评书的形式在社会民间广泛传播。这些传说和故事,把杨家将英勇战斗、牺牲的过程,叙述得十分详细和感人。他们还把宋代功臣潘仁美描绘成大奸臣做陪衬,使杨家将的英雄形象和崇高家风更加高大和完美。七郎八虎闯幽州、血战金沙滩、穆桂英挂帅、杨门女将、十二寡妇征西、佘太君百岁挂帅、杨排风……一个个栩栩如生的爱国者形象,在世间广为流传,家喻户晓,尽人皆知,以至分不清哪些是史实,哪些是演义和传说。  

 对于杨家将忠心报国世代相传的优良家风,对于一个家族前赴后继捍卫祖国既忠又勇的行为,人们传诵他们,缅怀他们,热爱他们,崇敬他们,以各种形式,为他们竖起一座座丰碑。

爱国诗人杨万里——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江西吉州人。南宋大诗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历任国子博士、太常博士,太常丞兼吏部右侍郎,提举广东常平茶盐公事,广东提点刑狱,吏部员外郎等。反对以铁钱行于江南诸郡,改知赣州,不赴,辞官归家,闲居乡里。在中国文学史上,与陆游、范成大、尤袤并称“南宋四家”、“中兴四大诗人”。其著名诗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家喻户晓。

 杨万里一生力主抗战,反对屈膝投降,他在给皇帝的许多“书”、“策”、“札子”中都一再痛陈国家利病,力诋投降之误,爱国之情,溢于言表。他为官清正廉洁,尽力不扰百姓,当时的诗人徐玑称赞他“清得门如水,贫惟带有金”(《投杨诚斋》)。江东转运副使任满之后,应有余钱万缗,但他均弃于官库,一钱不取而归。他立朝刚正,遇事敢言,指摘时弊,无所顾忌,因此始终不得大用。实际上他为官也不斤斤营求升迁,在作京官时就随时准备丢官罢职,因此预先准备好了由杭州回家的路费,锁置箱中,藏于卧室,又戒家人不许买一物,怕去职回乡时行李累赘。后来赋闲家居的十五年中,还是韩侂胄柄政之时,韩新建南园,请他作一篇“记”,许以高官相酬,万里坚辞不作,表示“官可弃,‘记’不可作。”以止数事,可以想见其为人。诗人葛天民夸他“脊梁如铁心如石”(见《南宋群贤小集.葛无怀小集》),并非谥美之辞。  

 杨万里一生热爱农村,体恤农民,也写了不少反映农民生活的诗篇。如《悯农》、《农家叹》、《秋雨叹》、《悯旱》、《过白沙竹技歌》等写出农民生活的艰难和疾苦,《歌四时词》、《播秧歌》等 写出农民艰辛和欢乐,《望雨》、《至后人城道中杂兴》等写出对风调雨顺,安居乐业的喜悦和盼望,都具有比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备受我国人民喜爱。

兵部员外郎杨继盛——

杨继盛字仲芳,河北容城县人。从小家境贫寒,七岁丧母,然而笃志好学,终于考上了嘉靖二十六年的进士。由于才能出众,很快被擢升为兵部员外郎。但不久因上书驳斥仇鸾“开马市”之议而遭贬斥。仇鸾死后,杨复被起用,还京任兵部员外郎。

严嵩因与仇鸾有矛盾,而杨又劾仇有功,因而也为杨的连续升迁做了些工作。

但杨继盛却痛恨严嵩超过痛恨仇銮。严嵩父子专权受贿、排除异己、安插私人、妄杀无辜等种种罪行,已是世人皆知,因弹劾严嵩而被戮受贬的也有好几十人。对于严的倒行逆施,杨早已按捺不住心中怒火。他觉得要忠告皇上,让他认清严嵩的真面目,尽早除掉身边的大奸蠹。杨的妻子张氏知道丈夫有意奏劾严嵩,知道大祸将要临头,便百般劝阻,要他罢休。杨为国除奸的主意已定,妻子知道无法劝阻,只好含泪而退。于是杨又把起好草的上疏字字誊正,正式上奏,可召裕、景二王当面对质,奏文语语痛切,字字呜咽,是所有弹劾严嵩文中最负盛名的一篇。

明世宗是个拒谏饰非,易怒好杀的皇帝,听不得半点批评意见。他看见杨继盛的奏疏,火冒三丈。加上杨的奏文中有引用裕、景二王的话,严嵩已暗暗得意,他知道世宗最忌有人利用藩王和他作对,光这句话就足够定杨继盛的罪了。于是他乘世宗召对时挑唆说“继盛胆敢勾结二王,诬劾朝中老臣,请皇上明鉴!”于是杨早上奏疏,晚上就被打入昭狱。严嵩又秘密嘱咐刑部尚书何鳌,要他以杨“诈传亲王令旨罪”,将杨廷杖打死。但郎中史朝宾知情后说:“奏疏中只说召问二王,未说由亲王令旨,廷法神圣,怎么可以妄加罪名呢?”史朝宾因这句话而被严嵩贬到外地当小官,其余凡是为杨说情的官员也都受贬、下狱、或处死。

杨继盛死后七年,严嵩倒台。明穆宗即位后,旌表前朝直柬之臣,杨被立在首位,并在保定为他修建了一座旌忠祠。这些,算是对杨继盛这位耿介斗士在天之灵的一些慰藉吧。

毛泽东第一夫人杨开慧



杨开慧,号霞,字云锦,1901年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县板仓乡。杨昌济之女,毛泽东的第一任妻子。在毛泽东率领中共红军第二次进攻长沙后,杨开慧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她拒绝退党或声明与毛泽东脱离关系,于1930年11月14日被杀害。1957年毛泽东为纪念杨开慧特写了《蝶恋花•答李淑一》词一首。
杨开慧之父杨昌济留学日本、英国,10年后回到长沙任教授,闻名三湘。他那在门上用隶书镌刻着“板仓杨”三个大字的寓所,总引来大批莘莘学子前来求教,第一师范的学生毛泽东也于1914年跨入此宅。对这个“资质俊秀”的高个子青年,杨昌济认为是“海内人才,前程远大”。

年少的杨开慧当时常听家长称赞润之,但只视他为兄长。1918年夏,杨昌济应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后举家北迁。毛泽东于9月间也到了那里,并经恩师介绍,在北京大学图书馆任助理员。据毛泽东在陕北对斯诺所述,正是这时“我遇见并爱上了杨开慧 ”。
1927年夏,武汉国民党政府反共,杨开慧带着孩子回到长沙郊外的老家。她曾写信给堂弟杨开明,嘱咐他在自己遇到不测时照顾孩子和母亲。因关山远隔,音信不通,三年间杨开慧只能从国民党的报纸上看到屡“剿”“朱毛”却总不成功的消息,既受鼓舞又牵挂。

1930年10月,杨开慧在板仓被军阀何键派人搜捕到。她带着毛岸英坐牢,坚贞不屈。杀害杨开慧那天,国民党对杨开慧经过近一小时的示众,行刑队伍出了浏阳门。打眼一望,马路那边便是丘陵山地识字岭了。自始至终一声不吭、大义凛然的杨开慧用她那特有的沉默表示着心中的仇恨与愤怒。她从容地步下黄包车,径直走向一较高的坟堆。
此刻,秋野一片荒凉。晏国务一声令下,尾随杨开慧的刽子手帅保云抬起了罪恶的驳壳枪,朝杨开慧的背心砰砰就是两枪,杨开慧应声扑倒在地,转脸瞪了帅保云一眼,帅低着头也看了一眼杨开慧的尸身,便将驳壳枪插到腰里,转身离开。罗国林和姚楚忠给杨开慧的尸身松开绳索,紧随大队人马而去。
中午,行刑的人大打牙祭。刚刚吃了饭,卫兵向晏国务报告“上边来了通知,上午打的那个女人没死!”晏国务当即命令道:“副官姚楚忠,你去补枪!”
姚楚忠带了两个士兵,提着驳壳枪直奔识字岭。只见杨开慧匍匐在荒草地上,枯草上浸透了一大片血迹,血还在流,还有一丝气息。披肝沥胆的痛苦,她的嘴里已啃满了泥沙,两只手深深地抠进了泥土里,地上留下了两个大坑!但冷血的姚楚忠见此并没有半点怜悯,而是朝杨开慧举起了驳壳枪……
这一年,杨开慧29岁。

毛岸青是毛泽东与杨开慧生下的次子;2010年8月1日,晋升少将上将的毛新宇是毛岸青与邵华的儿子,是杨开慧的孙子。

开国上将杨成武——



1935年5月,杨成武和团长王开湘率红四团飞夺泸定桥,又一次战胜了敌人的围追堵截,力挽狂澜,化险为夷;为了按照军团首长指示的时间到达泸定桥,红四团在山高路险,沿途有敌人拦阻的情况下,创下了一昼夜行军120公里的奇迹;到达泸定桥后,红四团官兵不顾连续行军的疲劳,由22名经过精选的突击队员组成突击队,在队长廖大珠率领下,冒着敌人对岸射来的枪林弹雨,踩着摇晃的铁索,冲过泸定桥,使红军的千军万马从泸定桥上越过了天险大渡河。   

1935年9月,红军长征到达天险腊子口。当时,红军左边有杨土司的骑兵,右边有胡宗南的主力部队。北上抗日的道路,只有腊子口一条,突破腊子口的重任,又一次落到了担任前卫的红四团的肩上。腊子口绝壁高耸,两山夹峙,正面冲锋道路狭窄,敌人已经组成了严密的火力网,对红军兵力展开十分不利;团政委杨成武、团长王开湘动员全团官兵,集中了全团所有绑腿,拧成几条长绳,由王团长率领迂回部队,从山崖侧面爬上去,迂回到敌人侧背突袭,杨成武在正面指挥部队,加强了正面攻击火力,在红四团全体官兵的共同努力下,终于突破了天险腊子口。腊子口一战,是长征途中少见的硬仗之一,也是出奇制胜的一仗。这一仗,打出了红军的威风,显示了红军战士智勇双全,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硬骨头精神。

威武司令杨得志——

1947年夏天,解放战争进入了一个重要的转折关头,刘邓大军挺进中原,揭开了我军战略进攻的序幕。在华北战场,我军连续进行了正太、青沧和保(定)北战役,给了国民党军以沉重打击。但是,由于敌人主力猬集,我军一时难以围歼其重兵集团。广大指战员迫切希望打大歼灭战,一改华北局势。当年9月,东北我军发动秋季攻势,杨(得志)罗(瑞卿)耿(飚)兵团(也叫晋察冀军区野战军,后称华北军区2兵团、第一野战军19兵团)司令员杨得志根据中央军委和华北军区的指示,为配合东北战场的行动,率晋察冀野战军再出保北,寻机在河北境内歼敌。他先以一部兵力围攻徐水,主力伺机寻歼来援之敌。

果然,敌人自北平、涿县、霸县分数路向我军扑来。杨得志按预定计划,除以一部兵力继续围攻徐水,以另一部兵力钳制容城之敌第16军外,集中主力求歼由固城南援之敌第5师等部。17日,双方打成对峙局面,胶着于徐水、固城、容城之间地区。此时,石家庄守敌、敌第3军军长罗历戎率第7师及敌第16军一个团北上,企图协同北平出援之敌夹击我军于徐水地区。杨得志敏锐地看出,北上之敌孤军深入,是一个十分难得的歼敌机会。他当即和杨成武、耿飚研究,决定以部分主力阻击北面之敌,集中六个旅迅速南下,歼灭罗历戎!这是一个非常大胆的决定。在和敌人密切接触的情况下,要在20多个小时内从保北绕过敌占领的保定,把主力南调200多华里,需要承担多大的风险啊!他一面向军区报告,一面指挥部队调头南下。  

 此时的罗历戎,根本没想到自己会成为杨得志的歼击目标,还在做着南北夹击我军的美梦。他以为我军主力都被吸引在保北,此次出援尽可坐收渔翁之利。即使有什么危险,随时可以缩回石家庄老窝,所以毫无戒备。我军星夜兼程,一昼夜奔袭200余里,出其不意地包围了罗历戎。直到这时他才清醒,一面准备拼死突围,一面向上司求援。但一切都已经晚了,我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敌发起了进攻。部队如猛虎下山般地插入敌阵,把敌人切割成数块。担负阻击的部队也把南援之敌牢牢钉在保北。激战两昼夜,全歼敌军1.3万余人,生俘敌第三军军长罗历戎以下高级军官10名。这一仗,打得干净利落,敌人从军长到伙夫,一个也没逃脱。更重要的是,从此我军在华北战场完全掌握了主动。这就是我军历史上有名的清风店战役。   这次战役创造了在平原战场大规模歼敌的奇迹,是解放战争时期晋察冀野战军转入战略进攻后的第一个大胜仗,受到党中央的褒奖,并成为载入我军史册的模范战例。

国家主席杨尚昆——

1934年10月17日,杨尚昆和彭德怀率领红三军团从江西出发,开始和周恩来、陈云、彭真在一起长征,接连突破敌军的四道封锁线,战功卓著,受到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的通令表彰。1935年1月,他参加在遵义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批评博古、李德在军事指挥上的严重错误,坚决拥护毛泽东的正确主张。会后,和彭德怀一起灵活机动地执行毛泽东的战略战术,率领红三军团浴血奋战,抢占娄山关,同红一军团一道再克遵义城,取得红一方面军长征中的第一个大胜利。

根据战场形势的变化,他和彭德怀几次提出正确的建议,都被毛泽东和中央军委采纳,在危急关头为革命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4月25日,红三军团军团部遭敌机轰炸,他受伤后仍然坚持指挥战斗。6月13日,他和彭德怀一起指挥部队,掩护中央红军主力翻越夹金山。6月下旬,在红一、四方面军胜利会师后,他参加两河口会议,坚决拥护中央关于北上抗日的战略方针。

不久,红三军团改为第三军,他担任军政治委员。8月,他被调任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随毛泽东率领的右路军行动,同张国焘分裂主义进行了坚决斗争。他在危急关头,配合叶剑英使毛泽东等领导人和大部分中央红军脱离险境。9月12日,他出席在俄界召开的中央政治局紧急扩大会议,坚决拥护会议作出的关于张国焘错误的决定。随后,他任由红三军与红一军、军委纵队改编的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政治部副主任。10月19日,他协助政委毛泽东、司令员彭德怀率领陕甘支队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吴起镇。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