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中国判例
含情欲说无语处 昭君出塞天地哭
案       由: 审理法院:
发布时间: 2010-09-15 08:38:56 点击次数: 0
摘            要:  
       公元前51年,呼韩邪返回了匈奴,他表示要留居于光禄塞下,汉朝派遣长乐卫尉高昌侯董忠、车骑都尉韩昌带领一万六千骑兵,又派边郡几千人马,送他出朔方鸡鹿塞。
简介:
含情欲说无语处    昭君出塞天地哭

——昭君出塞的另类史

节选自《稗官女史》秦汉卷

匈奴巨变——

汉朝把公主送到匈奴和亲,其实是分为几个阶段的。

首先,刘邦是和亲是白马之围的阴影难以消散,迫不得已的举动。

其后,汉文帝的和亲可以看做是向匈奴示弱的表现,或者说是一种和解,当然也可以理解为一种交流。

比较客观的说当时匈奴的军力比汉朝强,但是文化却不如汉朝,而通过和亲,汉朝使者了解了匈奴,而匈奴也通过一个人了解了汉文化。

这个人叫中行说(yue,四声),是汉文帝时出嫁公主的送嫁宦官,这个人本应该在完成这次和亲后,就返回汉地,但是他选择了背叛。

而这个宦官,也从此变成了汉文化在匈奴的传道者,他先后服侍了匈奴的老上单于和军臣单于,颇受宠信。

现在,很多有为的青年愿意选择西部作为自己的创业之地,是因为这里人才少,竞争也少。其实中行说也是这么想的,结果挺让人羡慕,一个小小的宦官,却在匈奴王庭担当了大任。

像中行说这样的宦官,他肚子里能有多少墨水,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我们来看看他曾经教给匈奴的技艺都是什么,就会知道匈奴当时是个多么落后的民族。

最先,由中行说传给匈奴的技艺竟然是计数,也就是说在此之前,匈奴到底有多少人马,多少人口,多少牲畜,他们可能自己都不知道,还要靠汉朝对此做官方统计。中行说还教给了匈奴很多其他技艺,而这些技艺都属于汉民早已掌握的基本技能。

当然除此之外,还有汉朝的许多军事部署和战略蓝图,也被中行说带到了匈奴,所谓“日夜教单于候利害处。”一个宦官天天在汉宫中混,得知这些事情显然并不是什么难事。

匈奴人在中行说的言传身教下,在文化上得到了长足的进步,这也使得匈奴对汉朝的那一套,特别是文化和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匈奴的本性就是抢,可是当中行说出现后,匈奴人变得不像匈奴人了,因为抢变成了对汉朝明晃晃的要挟。当然这种转变,是想破了匈奴人的脑袋也想不出来的,明眼人都知道这是匈奴王庭里来了高人支招了。

要挟的内容也挺简单,匈奴势大,汉朝羸弱,如果汉朝不送来质量好,数量多的财物,那秋收时,匈奴就会去汉朝那头捣乱,你们看着办。

这事做的也太不匈奴了,很多汉人纳闷,不少匈奴人也纳闷,可是很少有人想到这是中行说使得坏。

但这事汉文帝可是一清二楚,面对这个汉奸宦官,汉文帝气坏心肝肺,搓碎口中牙,但是生气归生气,东西照给,汉文帝为此还给匈奴单于送信说,您那冬天凉,给您送点暖和的被褥去!话虽然说的勉强,但却实用,你此时不向匈奴低头,匈奴马上就让你看到他们的真面目,抄起马刀继续来抢,那时恐怕损失会更大。

纵观文景两朝,两代帝王都忍住了他们对匈奴的怒火,因为他们都知道,这时打匈奴不明智,还是把这件事情交给自己的后代去做吧。

而时光如梭,很快汉武帝登基了。

汉武帝前期虽然也和匈奴和过亲,但是后来,汉朝无论是军力上,还是国力上,都已经超过了匈奴,随后汉武帝的众家将军打得匈奴满地找牙,给先辈把丢掉的面子都赢了回来。

而到了汉宣帝的时候,情况再一次发生了变化。公元前60年,匈奴五单于为了争夺王位而发生内讧。很多时候,外部再大的压力也无法改变一个国家的国运,一个国家的真正衰败都是祸起萧墙。

在这场内讧中,匈奴各部都遭到了重大损失,本来就在汉武帝的强大军事打击下处于那种半死状态,而因为这场内乱又使得一万多匈奴百姓死于非命。匈奴的实力因此又一次被大大削弱了。

而在这次内乱中,呼韩邪单于和郅支单于相争最激烈,而最终郅支单于击败了呼韩邪单于获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并独自占有了漠北的大片土地。

而此时呼韩邪单于的处境十分艰难,北有郅支,南有汉朝,西边的西域诸国正盼着匈奴倒霉,越热闹越好,然后他们好伺机而动,摘取胜利果实。

此时呼韩邪单于的左伊秩訾王力劝其向汉朝称臣,寻求汉朝的帮助。

可是,匈奴在汉朝的北方已经称王称霸了很长时间,即便是汉武帝的远征匈奴也没有让这个北方强悍的少数民族臣服。

而现在,竟然有人提出要向汉朝和解,这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这不是匈奴人的作风,有辱列位匈奴先王。而且匈奴一直是除了汉朝以外,其他少数民族的首领,如果一旦向汉朝称臣,你让其他少数民族国家怎么看,肯定会被他们耻笑,以后他们肯定不会拿匈奴当回事了。

究其上面原因,大部分匈奴贵族是不同意这么做的。

左伊秩訾王面对大家的非议,冷笑了一声,好面子,好面子能当饭吃吗?好面子能拯救匈奴的危局吗?

所以,左伊秩訾王淡然说道:“现在称臣汉朝,咱们还能活着,如果不然,咱们就完了。”这话说的简单易懂,所有人都沉默了。

现在摆在呼韩邪单于的东西有两样,尊严和生存!

列位读者,如果当你面对这种选择的时候,你会选择什么呢?作为思考题,请大家去思考,别急着做出答案,因为在你还没有遇到这种选择的时候做出的答案都是不准确的。

人只有在绝境之中,才会真正去思考这样的问题。

而呼韩邪单于经过痛苦的思考后,决定采纳左伊秩訾王,向汉朝称臣,这是匈奴与汉朝兵戎相见一百多年来,匈奴第一次以官方的身份向汉朝示弱。

公元前53年,呼韩邪单于派自己的儿子右贤王铢娄渠堂入汉朝朝拜。而汉朝对这件事情也极为重视,礼遇了匈奴使者,这次成功的试探后,双方都显示出了自己的诚意。

公元前51年呼韩邪单于决定放弃所有的尊严,亲自到长安来向汉元帝朝拜。

汉元帝算是给足了他面子,《汉书.匈奴传》记载其“宠以殊礼,位在诸侯王之上。”并赏赐他给予了他极为丰富的赏赐。

而汉宣帝留宿呼韩邪单于于长安,而且给予了他极高的待遇。当汉宣帝到长平时,他告知呼韩邪不必来特意拜谒,让他的群臣列队观望即可,和韩邪单一起到长安的匈奴贵族对于汉帝的礼遇非常感动,众人山呼万岁,并且感谢呼韩邪当年的英明决定。

而很多人都以为,汉元帝想把这位匈奴单于当成金丝雀养着,包括呼韩邪的敌人郅支单于也是这么认为的。但是很快有这种想法的人就会觉得,汉元帝的做法还是比较高明的。

公元前51年,呼韩邪返回了匈奴,他表示要留居于光禄塞下,汉朝派遣长乐卫尉高昌侯董忠、车骑都尉韩昌带领一万六千骑兵,又派边郡几千人马,送他出朔方鸡鹿塞。

董忠等人是给呼韩邪壮胆的,明确告诉呼韩邪,我们皇帝说了,你要钱给钱,要粮给粮,谁不服我们就帮你灭谁。有这样的大哥撑腰,呼韩邪挺高兴,而郅支单于就郁闷了。

其实,郅支单于也不傻,他也选择了向汉朝示好,而且汉朝给他的待遇也很好。

可郅支单于以为呼韩邪打不过自己,肯定是寻求政治庇护去了,自己完全可以独霸北方草原了。

万没想到,呼韩邪这位“胡汉三”他又回来了,而且腰板硬了,很明确地告诉郅支单于,老子现在有汉朝撑腰,你吃我的都要给我吐出来。

郅支单于气的五脏翻滚,大骂呼韩邪狐假虎威。

此时,呼韩邪单于做了一件明智的事,他和汉将韩昌、张猛与呼韩邪单于订立了汉匈盟约,自今而后,汉与匈奴合为一家,世世毋得相诈相攻。

此时,郅支单于做了一件愚蠢的事,他把护送粮草给呼韩邪的汉朝使者谷吉给杀了。

而在北边的郅支单于非常郁闷,眼看着呼韩邪单于在汉元帝那里成了香饽饽,混的越来越好,而自己却还在草原上吃沙子,打野兽,过着食不果腹的生活。

命运的选择也摆在了郅支单于,而选项和呼韩邪单于相同,是要尊严还是要生存?

郅支单于把心一横选择了另一个选项,正式宣布与汉朝决裂,并率部向西。

有时,人不能信命,好日子都是自己争取来的。但却不能不信天数,那个东西是自己再怎么争取也无法得到的。

曹操八十多万人,就是没能把几万人的孙刘联军消灭,而诸葛亮多能耐,可就是没能在上方谷把司马懿烧死。

这就是天数,强求不可得!

郅支单于不知道,此时的西域也已经是汉朝的盟友,向西是死路一条。

在公元前36年,郅支单于很快就被汉都护甘延寿与副校尉陈汤发西域诸国兵所诛灭,而此时匈奴和汉朝的敌对势力暂时消失了。

郅支单于的死对于呼韩邪来说是个意外之喜,他真的没有想到,汉朝什么都没有剥夺他,包括土地和他的尊严,而更没有想到的是,在汉朝的帮助下,他的最大对手郅支单于终于倒下了。

而此时,呼韩邪真是死心塌地的要跟着汉朝干了,公元前33年,他平生第三次踏入了长安城,再次去拜见了汉元帝。

而汉元帝也非常高兴,比他前次来给的赏赐多上几倍,而呼韩邪面对这些赏赐却一摆手,东西我可以收下,我这次来长安却不是为了这些赏赐来的。

汉元帝一阵纳闷,那你是为了什么?

呼韩邪是个实在人,他一字一句的告诉汉元帝。

“我想娶个汉族女子,做汉家的女婿!”(《资治通鉴》:“言欲娶汉女而身为汉家婿。”)



女人的天数
我在前边特意讨论了天数的问题,大家不要以为我迷信,也不要以为我的《女史》又开始跑题,偏重于别的东西去写。

其实,天数这个东西同样适用于女人,比如今天的主人公,王昭君就是一个符合天数的人。
关于昭君的生平各种史书众说纷纭,其实古人和现在人的心态很像,都想把名人的故里说成是自己的家乡或所治理的一方土地。像西门庆这样的恶人还有这么多市、县去抢,更别说像王昭君这样的人物了。
《太平寰宇记》、《妆楼记》、《清一统志》等古籍和县志都对王昭君的生平有过记载,多且杂乱,本人就不一一摘录了。
不过,大多数学者认为,昭君的故乡应该是《汉书》、《后汉书》里记载的湖北秭归,秭归这个地方在历史上是比较有名的,这里曾经出过一位历史上的著名的诗人,那就是屈原,在三国时曹、刘、孙三家在这里为了争夺南郡也展开过一场惊心动魄的大战。

王昭君字嫱,据传说(并非正史记载)王昭君的父亲是个地道的农民,王昭君有一个哥哥叫王新,还有一个弟弟叫王飒。

而《后汉书》中的说法,基本上验证了传说中的说法。《后汉书》云:“初,元帝时,以良家子选入掖庭。”

而这个良家子是指除了巫、医、商人、手工业者这些职业外其他职业的人。而在中国,除了这些职业外,也就还有两种职业说的上是“良家子”了,一个是士阶层,而另一个是农民阶层。

而史书上并未见王昭君祖上的人物,所以王家不太可能是士阶层,抛去这些可能性的话,王家很有可能就是一家地地道道自给自足的农家。

王昭君的父亲带着两子一女,以农耕为生。好在昭君生在汉朝最为强盛的时期,虽然贫苦度日,但温饱却不成问题。

建昭元年(公元前48年),汉元帝下诏征集天下美女补充后宫,王昭君即被选入后宫。

而汉元帝是个对女色非常有雄心的人,他想尝尽天下的美色,可是这种事比掌控天下大事更难,因为即便雄心壮志,身体也未必吃的消。

汉元帝充分发挥了他的主观能动性,他找来画工为所有的后宫女子都画了一副画,然后挑画中最漂亮的来临幸。

想法很好,但是却受到了技术所限,那时还没有相机,不可能记录下真实的影像来。更何况绘画艺术完全在于画家的随心所欲,能否达到艺术效果,完全在画师的掌握之中。

而宫中女子为了能受到征召,都开始贿赂画师,画师们收了钱,自然会把给钱的女子画的如天上仙女一般。

而给不起钱的,或者给的少的宫女即便长的再漂亮,也不可能被画师画的漂亮了。

所以总结出来两条规律,很多时候腐败是由上层的好恶而决定的,要是汉元帝不这么好色,画师们自然不会腐败。

还有就是技术监督手段的落后也会导致腐败,那时如果有照相机的话,这些画师还能受贿吗?当然,受贿的人很可能就从画师变成摄影师或化妆师了,因为很多好的摄影师或化妆师可以把一张丑女照照成个美人照。

而王昭君就是宫女中的异类,她是个有原则的人,不肯向画工行贿,当然很有可能是王昭君家里并没有这份开销给她,抑或是她压根就不想贿赂画师以博得皇帝的一夜风流。

画工见王昭君不给钱,自然也不给她面子,据戏剧传说,画工们很坏,不但没把王昭君的美貌画出来,还故意丑化她,在其面颊上点上了一个巨大的黑痣。

这可不是什么美人痣,而是难看的媒婆痣,汉元帝看到王昭君的画像,恶心的想吐,自然把这位倾国美女的画像甩到了一边。而王昭君自然也是知道这个结果的,其入宫数年,却连汉元帝的面都没见过,心中自然是苦闷难当。

因为汉朝自刘邦开始就非常重视音乐和歌曲的教育,而刘邦本人就是个十分有名的草根歌手,所以他的子民也多以唱歌作词为乐。

而王昭君此时独卧寒窗,自叹自己的青春年华即将远去,心中的悲苦无处诉说,所以自作一曲名为《五更哀怨曲》,多少苦闷哀愁,尽在此曲中。

一更天,最心伤,爹娘爱我如珍宝,在家和乐世难寻;如今样样有,珍珠绮罗新,羊羔美酒享不尽,忆起家园泪满襟。
二更里,细思量,忍抛亲思三千里,爹娘年迈靠何人?宫中无音讯,日夜想昭君,朝思暮想心不定,只望进京见朝廷。
三更里,夜半天。黄昏月夜苦忧煎,帐底孤单不成眠;相思情无已,薄命断姻缘,春夏秋冬人虚度,痴心一片亦堪怜。
四更里,苦难当,凄凄惨惨泪汪汪,妾身命苦人断肠;可恨毛延寿,画笔欺君王,未蒙召幸作凤凰,冷落宫中受凄凉。
五更里,梦难成,深宫内院冷清清,良宵一夜虚抛掷,父母空想女,女亦倍思亲,命里如此可奈何,自叹人生皆有定。

这首曲子,王昭君反复吟唱,一直到五更方休。

好一句“自叹人生皆有定”!命运啊!难道王昭君真的就这样要孤苦而死了吗?

别着急,我刚才说过天数这个东西,什么是天数,就是孟子所说的那句话:“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也!”

而王昭君身负天数,她没有想到她的命运会因为一个异族男子的一个要求而改变。

呼韩邪单于这时想娶汉女做妻子,这要是放在刘邦或是文景帝之时,不嫁刘姓皇族的公主,也必然会嫁个宗室的女人给匈奴单于的。

而据《汉书》记载,汉元帝的傅昭仪生了平都公主,而卫婕妤生了平阳公主。据推算二女也都在适婚的年龄。

可是此一时彼一时了,汉初,汉朝是主动给匈奴送去了女人。而此时,匈奴是向汉朝来求亲,而且你呼韩邪说的也明白,我娶汉女,做汉朝的女婿,你可没说非给娶公主。

汉元帝也犯不着拿自己女儿的幸福去搪塞呼韩邪,所以汉元帝打算在他那个厚厚的美女画册中选相貌平庸的送给呼韩邪。

虽然不能保质,但是汉元帝决定保量,名额五个,买一送四,够对的起呼韩邪了。

而后宫中的佳丽们,得知这个消息,都知道这可是个苦差事,谁愿意跟着匈奴到漠北去吃沙子,啃野兽的骨肉啊?躲还躲不及呢?

可是此时有一个人主动站了出来,请求掖庭令(注释1)让自己去!掖庭令正愁没人肯去呢,没想到还有自愿的!

王昭君此时的心情,就像是一个不被重用而想跳槽的白领,由于报名人很少,王昭君顺利的拿到了通往漠北的通行证,而还有其他四位女子也在嫁往匈奴的行列中。

在欢送仪式上,王昭君衣着美艳,再加上他姣好的容貌,立即让在场所有的人眼前一亮,《后汉书》记载当时“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景裴回,竦动左右。”

而在这些当场被王昭君美貌倾倒的人中,最后悔的当属汉元帝。汉元帝见此美女竟然当时就起了反悔之心,打算留下昭君。但是大国外交,岂能言而无信,汉元帝也只好咬牙将这位绝世美女白白便宜了呼韩邪。

呼韩邪满意地带着昭君走了,而汉元帝郁闷地找到了当时为王昭君画像的画师,为昭君画像的是一位叫毛延寿的画师(《西京杂记》里的说法)。汉元帝怒了,立即传命有司彻查,才知道这里边的猫腻,汉元帝把毛延寿以欺君之罪斩首。

殊不知,一个王朝的腐败又岂是一个画师而已呢?一个画师都敢欺骗皇帝,更何况那些大臣呢,所以西汉的衰亡是从汉元帝开始的,只是他一点都没有觉察到危机的存在而已。

受欺骗而不知是人生中最可悲的事!

是笑?还是泪?
前些日子看由罗家良主演的电视剧《昭君出塞》,剧中李彩桦扮演的王昭君是笑着离开长安的,这段戏得到了很多学者的认同。

但是我个人认为,昭君出塞肩负的是使命,更是一桩悲剧。

不可置疑的是王昭君是在汉宫中不得宠,而自愿嫁给匈奴的,但是这不代表她喜欢匈奴,她在赌,用死路一条赌一线希望。

在大多数的股市神话中,大部分其实都不是神话,因为赚钱的人都是那些有钱的人。而握着那些自己辛苦血本的散户,大部分是赔掉自己的希望。

王昭君此时就像是一个把自己微薄的那一点辛苦钱都投进了茫茫股市的股民一样,前景如何呢?只能赌一把。她赌汉元帝能看到自己,喜欢上自己,然后不把自己嫁给匈奴,而把自己召进他的寝宫,然后受到汉元帝的宠爱,最好以后还能为汉元帝生个儿子……

她几乎成功了,可是汉元帝深知大国外交怎能有戏言,虽然动心却不好反悔。

当王昭君知道自己赌错了的时候,一切都晚了,因为此时她已经赔的一无所有,所以她后悔了。当她的车队送她出了长安北门后,她难掩心中苦闷,作出一首哀歌来。

“秋木萋萋,其叶萎黄,有鸟处山,集于芭桑。养育毛羽,形容生光,既得行云,上游曲房。离宫绝旷,身体摧藏,志念没沉,不得颉颃。虽得委禽,心有徊惶,我独伊何,来往变常。翩翩之燕,远集西羌,高山峨峨,河水泱泱。父兮母兮,进阻且长,呜呼哀哉!忧心恻伤。”


可是美人垂泪换不来别人的可怜,却只能被那些庸人理解为昭君出塞是一出喜剧。

那时没有飞机,更没有火车,马车的轮子也没有橡胶轮胎,所以坐马车比骑马、步行还难受,因为道路实在是太颠簸了。

而王昭君在离开长安不久就病倒了,想起自己将会一去不回,而家中父兄却还饱受饥寒,所以她提笔便给汉元帝写下一封信,要求汉元帝善待她的父兄。

汉元帝依照她的意思,把她的父母兄弟一齐接到长安,赐宅赐田,妥善安置。

王昭君头戴红暖兜(后人称为昭君套),身穿红斗篷,手抱琵琶,向西北进发,这已经是历代画师画出的昭君出塞的新形象了。

昭君像再也不会丑陋,但也不娇媚,增加的是几分坚强和从容,就连天上的大雁看到了王昭君也都为之倾倒,飞低了许多。

从长安到漠北,地形复杂且多变,平原、山路,沙漠,王昭君一路走来,到后来她已经放弃了并不舒适的送亲的“专车”,而是骑马走完了后边的路。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看到的昭君象都是骑着马的,其实我认为昭君很有可能骑过一段时间的骆驼,因为据史料分析,昭君此时已经在提前熟悉她未来的生活环境了。

不管怎么说,呼韩邪单于是非常重视这次和亲的,而且也非常喜欢昭君。读者会问,废话,白捡了一个大美人,他估计美得屁颠屁颠了。

而大家想过没有,这么多汉庭公主,美女嫁到匈奴,却都没有这次和亲的影响大,这是为什么。

因为这里这场婚姻不只是因为喜欢,还因为这次婚姻,是中国历史上汉朝与匈奴和亲,真正门当户对的一次。

说白了,还是在于匈奴单于和汉朝这头的态度,基本上可以肯定,这是一次相对平等的和亲。虽然汉朝占据优势,却没有倚强凌弱,而呼韩邪单于虽然弱势,却也不失礼数。

汉朝强势所以没有嫁公主,而匈奴弱势却不嫌弃昭君身份低微,大家半斤八两,这样的两个家庭才能最终促成一桩美满的婚姻。

雁门关外,匈奴的人马已经一字排开,无论是匈奴的战士还是女人,都在为这位新主母的到来而感到高兴。

王昭君抵达匈奴王庭时,她环视了这个陌生的地方,陌生的民族。在她的心里,她渐渐感到这是个民风剽悍但却淳朴的部落,虽然她耳闻匈奴多么凶恶,但是就此刻看来,她最少不用害怕。

呼韩邪单于封王昭君为宁胡阏氏,为报答汉元帝的赐亲,呼韩邪单于遣使到长安送了大批玉器,珠宝及骏马给汉元帝。

更重要的是呼韩邪单于给汉元帝上书道:“谢谢您把昭君嫁给我,我愿意从此为您镇守北疆,从长谷以西至敦煌,请把您为了戍边而设置在这里的士兵和百姓们撤走巴,干嘛还要让他们受这份罪呢?”

汉元帝先是再次遗憾放走了昭君,然后又感觉很欣慰,因为他被呼韩邪的这封信感动了,感动到他把自己的年号“建昭”改成了“竟宁”。顾名思义,汉元帝认为汉朝和匈奴,甚至可以说是华夏民族和匈奴的争斗结束了,边境从此安宁了。

我们相信呼韩邪单于的诚意,但是国家间的政治不可能这么简单,呼韩邪死后呢?难免匈奴不会死灰复燃,再次席卷漠北,威胁汉朝。

所以,汉元帝接受了郎中侯应上奏的“十不可”的建议后,婉言谢绝了呼韩邪的要求。汉元帝心说,女婿啊,不是我不给你面子,是因为搞政治外交的人,变脸比啥都快。

昭君出塞究其本人来说是幸福还是痛苦,已经不再重要,因为这已经不再是一个人两个人的事情,而是两个民族之间的大事。

在西汉后期出土的陶器来看,很多都有“单于和亲,千秋万岁”的记载,这无疑说明了人民对于这件事情的态度,无论是匈奴还是汉民,都有权利去乞求和平。

王昭君用自己的幸福换来了所有汉、匈子民的幸福,这恐怕也是一种幸福吧,即便是留着眼泪也是一样。

后昭君时代
前两年我在图书光看了一本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叫《王昭君的传说》的书,由于那时还没有写《女史》的计划,所以也就泛泛的将这本书读了一遍,甚至连这本书的作者都没有记住。

我写这篇文章前,特意去图书馆找这本书,可是被告知,十年前出版的图书都已经被归入古籍库中了,而周六日古籍库是不对外开放的,我平时比较忙,所以一直没空去再找来这本书看看。

为什么要提到这本书呢?因为我记得,这本书中记录了一个别的书中不曾记录的情节。那就是昭君把汉朝的农业技术传到了匈奴。如果这件事情是真的话,王昭君就是中行说之后,又一位教给匈奴重要农业技术的人。

昭君到了漠北之后,很快融入了新的生活中,他亲手教匈奴的女子纺纱、织布、绣花。女人们没有不爱美的,见到了漂亮的衣服不可能不动心。

所以,王昭君迅速融入了匈奴王庭,而她自己也入乡随俗,穿胡服,学匈奴语言,吃野禽,而且还学会了匈奴的歌调,唱起了匈奴的歌曲。

而王昭君嫁给匈奴的第二年,汉元帝突然病逝,不知道他是不是还在为失去昭君而感到懊悔。

而匈奴这边也发生了大事,也就是大灾难。阴山山麓和大漠南北出现了严重的综合灾害,先是龙卷风,后是雪灾,然后是干旱,最后还有洪水。

这一顿折腾之后,匈奴赖以生存的畜牧业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而匈奴人此时正在生命线上挣扎。

而迷信的匈奴王庭此时却刮起了一阵恶毒的造谣风,之前为什么没有这么大的祸事,而在那个汉族女子来之后,匈奴却遭受了这么大的灾难。

后来又有猜测,这可能是上天发怒了,要惩罚匈奴,只有用王昭君的血来祭奠上天,才能让匈奴化险为夷。

呼韩邪单于不愿意相信这种传言,但是有的事不容你不信,因为灾难在古代被视为君主无道的征兆,而一旦发生大的灾难,君主总想给自己找给替罪羊,把舆论压力转嫁给别的人。

呼韩邪单于很喜欢王昭君,但是面对这样的舆论压力,他选择了疏远昭君,一年多的时间不进王昭君的帐篷。

而聪明的昭君知道丈夫疏远自己的原因,所以她亲手打开了自己从中原带来的锦囊,锦囊中不是妙计,而是五谷的种子。

从此她开始叫匈奴百姓如何种植农作物,从此漠北便有了庄稼,匈奴人不再以狩猎和畜牧为生,而是有了最为稳定的农耕。呼韩邪单于也重新和王昭君亲近了起来。

以上就是我说的《王昭君的传说》一书中所描述的王昭君播种的故事,这个故事我翻遍史料没有记载,而这本现代人写的书中的考证工作做的也不是多细致,所以只作为一个故事让大家了解吧。

王昭君的故事并不像马致远的《汉宫秋》中描写的一样,只有大多数人都知道的那场风光的婚礼和呼韩邪单于对于她的宠爱等等。其实很少有人知道王昭君的后半生是如何度过的。

王昭君和呼韩邪单于生下一子,取名伊督智牙师,后封为右日逐王,公元前31年,老迈的呼韩邪去世,这年王昭君二十四岁。

王昭君上书汉庭,想要回长安,可是这时的皇帝已经不是那个看见过王昭君美貌的汉元帝,而换成了他的儿子汉成帝。

汉成帝不答应,要求王昭君“从胡俗”(《汉书.王莽传》)。而呼韩邪单于的匈奴原配阏氏有个儿子叫雕陶莫皋继承了单于的职位,依照匈奴的礼俗,王昭君成了雕陶莫皋的妻子。

不过还好,这个雕陶莫皋和王昭君年龄相仿,夫妻生活质量挺高,接连生下两个女儿,长女叫“云”,次女叫“当”。

云嫁给了右骨都侯须卜当,所以云又被称为须卜居次(匈奴公主被称为居次),而“当”嫁给了当于氏,所以也被称为当于居次。

云生了个儿子叫奢,后来当了匈奴的大且渠(官名),而在王莽摄政时,王莽为了哄太后(这位太后就是王莽的姑姑,汉元帝的皇后王政君,后边我会讲到她的故事)高兴,让匈奴把云送回了长安,来入侍太后。

雕陶莫皋与王昭君过了十一年夫妻生活后去世,这一年王昭君已经三十五六岁。寂寞的寡居生活让王昭君失去了很多,不过还好她还有儿女在身边,她的兄弟也时常被汉帝派为大使出使匈奴,一家人常常可以见面,以续天伦之乐。

但是,王昭君一手打下的匈奴与汉朝的和平景象,被一个人无情的打破了,这个人就是京剧里那个西汉末年的大白脸王莽。

王莽夺取西汉政权后,匈奴对于他非常不感冒,匈奴只服刘,而不服王。而王莽也没有把匈奴放在眼里,认为他们只是昨日黄花,不值一提。

这样一来,五十多年和平的汉匈关系又重新紧张了起来。而更为不幸的是,匈奴和汉朝之间那座平衡之桥塌掉了,王昭君在这时去世了。

王昭君的一生是伟大的,但也是平凡的,无奈的,她当初赌错了运气,却赌对了人生。她可能不曾想到,后世对她的评价竟然会如此之高,她把匈奴和汉朝的命运彻底的联系在了一起,而且维系了几十年之久,但是可悲的是她生前可能并不知道她在这段历史中所起的作用。

而战争的警报随着王昭君的去世,已经在汉匈民族的上空被拉响。

而此时,王昭君的女儿,还在长安的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王昭君的女婿须卜当当时掌握着匈奴的大权,而他也拥立了亲汉的咸为单于继承了匈奴的大统。

而云和须卜当劝谏咸为单于继续坚持和亲政策,被采纳,这才缓解了汉匈之间的紧张关系。

而王莽后来也觉得自己的民族政策过于幼稚,所以也同意了和亲,并把自己的庶女嫁给了王昭君的外孙奢,并有意助奢取得单于之位,可惜的是由于王莽的被杀,这个计划没能实现。

但是虽然如此,王昭君的后代们屡屡来长安朝拜,大大改善了汉匈紧张关系,对整个汉匈两族的和平相处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套用历史教科书中的话说,这是王昭君播种下的汉匈友好的种子,这些种子已经生根发芽,且根深蒂固。

但是,东汉光武帝时,匈奴内部各股势力为了夺取单于之位,又发生了内乱,王昭君唯一的儿子伊屠知牙师被杀。不过要说一句的是,知牙师的后人成为了东汉最为强横的一支匈奴力量,后被窦宪打败,一路西窜,越过葱岭进入欧洲,占领哥特人的地盘,引起罗马帝国的崩溃,在欧洲大陆建立了强大的匈奴帝国,现在的匈牙利和塞尔维亚等国的人其实就是这位知牙师的后代。想想米卢蒂诺维奇,其实他也是昭君的后代,和我们是亲戚,是不是也挺有意思的。

王昭君并不只是一个和亲的女人,她同时开启了一个时代,这个时代连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恐怕都不会想到,会是一个女人开启的。

汉匈关系从此进入了新的一页。



昭君墓
在中国墓不是死亡的归宿,而是荣誉的象征。
王昭君葬在大黑河南岸,在今内蒙古包头西南五十里的黄河岸边,墓地至今尚在,墓高33米,占地约15公顷。上有青松翠柏,繁花环绕,墓前有凉亭。入秋以后塞外草色枯黄,惟王昭君墓上草色青葱一片,所以叫“青冢”。

王昭君出塞其实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是个思想高尚的女人,她出来只是为了赌一口气,但是这丝毫也难掩她的伟大。

由此可见高尚可以和伟大分开来看,正如她墓碑上所说:

“一身归朔漠,数代靖兵戎,若以功名论,几与卫霍同。”

有个朋友跟我探讨过“青冢”到底是不是昭君墓的问题,朋友认为,昭君墓在呼和浩特现在就最少有十处之多,这个墓可能只是个疑冢。朋友还告诉我,这个青冢传说就是昭君出嫁时,把塞满沙子的鞋脱掉,倒出沙土而得名的,这最多也就是一处衣冠冢。

我想了良久,然后问她这有什么关系吗?

她告诉我当然有关系了,可以知道昭君到底葬在哪里了。

也许朋友说的对,但是我认为昭君墓地的所在并不是问题的关键,昭君是一座丰碑,她的墓碑是用来纪念她的功绩的,而不是用来承装她那具美丽的尸身的。

真正的昭君墓找到了又怎么样,把昭君的尸体挖出来研究一下?还是复原她的相貌?或是看看昭君的墓里有什么陪葬?

那就真成了挖绝户坟,踢寡妇门了,让无聊的人去做这些无聊的事吧。

干嘛要那样做呢,多一点什么神秘感,让后人去遐想,去朝拜不好吗?昭君有资格享受这样的待遇。昭君狐衾裹身、琵琶半抱的经典形象已经深入人心,成为一个中国人心目中最具符号性的文化剪影。

而王昭君的名字后来也不曾消停,比如三国时的司马昭,就看昭君不顺眼,因为他的名字里也有个昭字,所以司马昭把“昭君”改称为“明君”,所以后来人们也成昭君为明妃。如果大家非常仔细阅读过《红楼梦》的话,应该记得林黛玉在此书第六十四回写了五首七言律诗,分别是《西施》、《虞姬》、《明妃》、《绿珠》、《红拂》,合成《五美吟》。

这首《明妃》是这样说的:

“红艳惊人出汉宫,红颜命薄古今同。君王纵使轻颜色,予夺权何畏画工”

而还有一拨人更不会消停,这就是历代的文人墨客们,这些人可以算的上是历史上的狗仔队,一次次拿昭君当话题来说事儿。

后世西晋的石崇,北周的庾信,唐代的白居易、张中素,元代的吴师道,明清的汪循、赵介、胡夏客等等诗人才子都曾经歌颂过昭君。而昭君也受到了许多女性文人的亲睐,特别是清朝,这可能是由于满清政府政治统治的需要。

由于篇幅太大,在这里只节选大家都知道的三位名家的诗词来评价王昭君。

李白:

“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王安石:

“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辆皆胡姬;含情欲说无语处,传与琵琶心自知。黄金植拔春风手,弹着飞鸿劝胡酒;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