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中国判例
人间四月天:揭秘林徽因的爱情故事
案       由: 审理法院:
发布时间: 2009-08-18 11:34:31 点击次数: 0
摘            要:  
       我爱这雨后天, 
这平原的青草一片! 
我的心没底止的跟着风吹, 
风吹: 
吹远了香草,落叶, 
吹远了一缕云,象烟── 
象烟。 
简介:
人间四月天:揭秘林徽因的爱情故事

去年,飞乐娱乐集团投亿元巨资拍摄由“中国电视剧四大金牌导演”高希希执导,陈建斌、林心如、陈好、陆毅、黄维德、何润东等海峡两岸明星主演的80集电视连续剧《三国》,该剧将于今年8月关机。昨日,记者获悉,继《三国》之后,飞乐娱乐集团将于近期全力投拍30集电视剧《林徽因》,不同于《人间四月天》的是,《林徽因》将另辟蹊径,以林徽因为主线,对林徽因丰富的感情世界进行深入的探讨,并将揭秘“林徽因与徐志摩的爱情纠纷”、“林徽因与冰心是朋友还是仇敌”等一系列扑朔迷离的关系。





林徽因,被誉为“近代第一才女”。林徽因既是诗人、作家、又是教授、建筑学家,不但风华迷倒众人,学究深厚也令钦佩不已,她的很多思想深入到了文学、艺术、建筑乃至于哲学思考中,自30年代以来,她在诗坛和建筑界便双负盛名。她所学并非文学,却对语言艺术有着天然的敏感,使其诗文皆能感人所未感,另辟一番新意。飞乐娱乐集团发言人表示,在才女林徽因的感情世界里有三个男人,一个是建筑大师梁思成,一个是诗人徐志摩,一个是为她终身不娶的学界泰斗金岳霖。徐志摩视她为“唯一灵魂伴侣。”著名的哲学家金岳霖形容她宛如“人间四月天”,可见其才貌出众,人间罕有。


《人间四月天》里提到,徐志摩和林徽因在伦敦相识,相识不久便相恋,两个人一起坐船在康河里游玩。从一幅剧照上可以看到,徐志摩和林徽因坐在船上,徐志摩还搂着林徽因的肩膀,十分亲热的样子。还有一幅,徐志摩骑着自行车,林徽因坐在自行车的前梁上。有的观众觉得很美,有的观众看了却觉得恶心,认为这是把现代小青年那种流氓阿飞行径,安到徐志摩的头上了。还有的观众认为, 徐志摩和林徽因之间的恋情,绝不是这个样子。


飞乐娱乐集团发言人表示,徐志摩和林徽因之间到底有没有感情?这个问题在20集电视剧《人间四月天》里有所表现。但林徽因的儿子梁从诫一直反对此说法,长女梁再冰也表示林与徐中间只有友谊没有恋情。而徐志摩的堂侄,72岁的徐炎则说徐志摩被现在的影视剧塑造成一个只会成天追逐女孩的“花花公子”、“泡妞郎”,歪曲了他的形象。但对于这种亲属的反对,更多学者们却持相反态度,更有新鲜观点称,两人恋情必然是有的,只不过产生地不是大家所说的在英国,而是在中国。


飞乐娱乐集团发言人透露,写过《徐志摩传》、《寻访林徽因》的作家韩石山,他在史料的搜集与整理上下过很大工夫。对于徐林后人认为两人没有爱情的说法,韩石山说:“他们还是有感情的。只不过后人的做法也可以理解,毕竟有关长辈的面子。”


韩石山也表示:“不必责怪《人间四月天》。它是一部电视剧,是一个浪漫故事,它能撩起观众这么大的兴趣,就是最大的功德。你不能跟它再要什么。要是都按历史的真实来拍,别说编剧不一定知道,就是知道,他也不敢——谁能拍得了,拍下叫谁看?这只是一种戏说,后人没有必要太过计较。”


而对于林徽因徐的感情到底如何?韩石山表示:“事实上两人的感情是在1931年左右林徽因得病后,徐来探望时才真正处于热恋期,他们的感情并非之前所言是在英国产生。林徽因在英国的时候,对徐志摩谈不上喜欢不喜欢,毕竟才16岁,更多是一种家人的选择。等到她因为在北京疗养,感情自主,两人的接触又多了,加之志摩与小曼感情不睦,两人又时常走动,感情才真正深入。”


《人间四月天》中的徐志摩、张幼仪、林徽音、陆小曼由走红的青年明星黄磊、刘若英、周迅、伊能静扮演。飞乐娱乐集团发言人表示,30集电视剧《林徽因》并不是《人间四月天》的重拍剧,而是另起炉灶的新拍剧,《人间四月天》中的演员一个都不会用。(金龙)

忘掉曾有这个世界,有你------

忘掉曾有这个世界,有你;
哀悼谁又曾有过爱恋,
落花似地落了去;
忘掉,这些泪点里的情绪。
到那一天一切都不存留,
比一闪光,一息风更少痕迹;
你也要忘了我,
曾经在这个世界里活过。

——林徽音




林徽音,1904年6月10日出生在浙江省杭州市,祖父林孝恂光绪己丑科进士,父亲林长民,堂叔林觉民。培华女子中学毕业后赴英国留学,1924年就读宾夕法尼亚大学;1925年与梁启超之子梁思成于温哥华结婚。
作为一个出名的才女,林徽音对于徐志摩的“你是我波心一点光”的爱最终遗弃,究竟是因为她的明智,还是因为她的胆怯,众说不一。她有着文学和艺术上的天生的聪明,也因此有着对于诗人的热情不可信任的直觉了解,所以她最后和父亲的好朋友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成结了婚。

婚后,林徽音便用她的绘画才华替学习西方的建筑理论,专门研究中国古典建筑的丈夫画草图,整理古建筑遗迹。“梁的著述中的插图,都是经由林徽音的手绘。因为怕战争对所剩不多的古建筑的毁坏,梁思成和林徽音回国后便去边远的内地农村记录绘制中国古建筑的图样,生活条件的恶劣使林徽音染上肺病,但梁思成无论怎样也不能放弃那些即将被毁的古建筑,林徽音也就拒绝了再回美国养病的安排,她知道梁思成不可能没有她做助手,也只有她才能把梁思成登高爬低从许多即将倒塌的亭台楼阁庙宇宫殿中得来的草图誊正成最满意的最细致的记录。”(李安《才女的影子》)

与此同时,她和徐志摩之间的那段情,却仍然藕断丝连。连徐志摩最终发生的意外,也是为了要赶赴北京听一场林徽音的演讲而搭机撞山葬送了生命。由此林徽音与徐志摩的这段走了一生却未完的感情,也成为後世一直不解的悬谜。连她的丈夫梁思成对她感情的了解及缄默也成为另一个谜:梁思成亲自捡了一块志摩坠机的残骸,带回北京让徽音一直摆在案头直到她病逝。数年後她还继续发表给徐志摩的情诗。在她临终前,她要求并第一次见到了张幼仪,却什么话依然没说出过。张幼仪却明白了她对徐志摩的爱。

徽徽,许我一个未来吧……”。林徽音,这个徐志摩穷其一生追求的奇女子,终究没有许给徐志摩一个未来。或许,只有两个人爱到极至,才会达到林徽音对徐志摩那般的境界。爱,可以是这样的,不要说我明智,也不要疑我胆怯,爱,根本无须世俗婚姻的承诺。

林徽因早期受新月派影响写过一些充满比喻的浪漫主义抒情诗。这些诗虽不象徐 志摩的作品那样热情奔放具有冲击力,但却更精练含蓄和玲珑剔透。下面这首发 表于1931年四月《诗刊》第二期的“谁爱这不息的变幻”就体现了林徽因诗歌的 一个特点。


谁爱这不息的变幻,她的行径?
催一阵急雨,抹一天云霞,月亮,
星光,日影,在在都是她的花样,
更不容峰峦与江海偷一刻安定。
骄傲的,她奉着那荒唐的使命:
看花放蕊树凋零,娇娃做了娘;
叫河流凝成冰雪,天地变了相;
都市喧哗,再寂成广漠的夜静!
虽说千万年在她掌握中操纵,
她不曾遗忘一丝毫发的卑微。
难怪她笑永恒是人们造的谎,
来抚慰恋爱的消失,死亡的痛。
但谁又能参透这幻化的轮回,
谁又大胆的爱过这伟大的变幻!

写这首诗时林徽因正因肺病在北京香山疗养。但从这首诗并不能看到多少痛苦忧伤的影子。而只是间接地表达了作者对世事无常的感悟。这种感悟是通过一系列感觉意象的合成来实现的。这些意象涉及“急雨”,“云霞”,“日影”,“花放蕊树凋零,娇娃做了娘”“河流凝成冰雪”,“都市喧哗,再寂成广漠的夜静”,“恋爱的消失,死亡的痛”等等。这种表现手法是林徽因诗歌的一个很大特点。五年后林徽因在大公报。文艺副刊发表了一篇“究竟怎么一回事”的随笔,集中阐述了她对诗歌和写诗过程的看法。

“写诗,或可说是要抓紧一种一时闪动的力量,一面跟着潜意识浮沉,摸索自己内心所萦回,所着重的情感---喜悦,哀思,忧怨,恋情,或深或浅,或缠绵,或热烈,又一方面顺着直觉,认识,辨味在眼前或记忆里官感所触遇的意象---颜色,形体,声音,动静,或细致,或亲切,或雄伟,或诡异;再一方面又追着理智探讨,剖析,理会这些不同的性质,不同份量,流转不定的情感意象所互相融会,交错策动而发生的感念;然后以语言文字(运用其声音意义)经营,描画,表达这内心意象,情绪,理解在同时间或不同时间里,适应或矛盾的所共起的波澜。”有如此清晰的现代诗歌观念和实践在三十年代的中国无论如何都算是很早熟的。这也说明了为什么林徽因的诗歌创作没有成型期,而是能一出手就是杰作。这种诗歌观念用钱钟书后来采用的波德莱尔的观点就是利用通感。它在林徽因同年发表的“题剔空菩提叶” 中有了更纯熟的体现:


认得这透明体,
智慧的叶子掉在人间?
消沉,慈净──
那一天一闪冷焰,
一叶无声的坠地,
仅证明了智慧寂寞
孤零的终会死在风前!
昨天又昨天,美
还逃不出时间的威严;
相信这里睡眠着最美丽的
骸骨,一丝魂魄月边留念,──

菩提树下清荫则是去年!

和前一首“谁爱这不息的变幻”比,这里的意象不再是写实的而是创造的,“那一天一闪冷焰”,“骸骨,一丝魂魄月边留念”,都属于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的理想之境而非写实之境。
除了这种直抒胸意的抒情,林徽因也善于应用比喻和象征的表现手法,但因她不喜欢用抽象的办法去表现抽象的理念。所以更多的是用比喻来表达具体情感,林诗有很大一部份的爱情诗,都是用这种方法写成的。在“究竟怎么一回事”一文中林徽因还写道:“无论什么诗都从不会脱离过比喻和象征,或比喻象征式的语言”,当然同时又“无疑地,诗的表现必是一种形像情感合一的语言”。

“那一晚我的船推出了河心,
澄蓝的天上托着密密的星。
那一晚你的手牵着我的手,
迷惘的星夜封锁起重愁。
那一晚你和我分定了方向,
两人各认取个生活的模样。
到如今我的船仍然在海面飘,
细弱的桅杆常在风涛里摇。
到如今太阳只在我背后徘徊,
层层的阴影留守在我周围。
到如今我还记着那一晚的天,
星光、眼泪、白茫茫的江边!
到如今我还想念你岸上的耕种:
。。。。”

这首“那一晚”发表在1931年四月的《诗刊》第二期,在这首诗里“推出河心的船”被当作自己感情的一个比喻,随后所有关于爱情的表达都由这条船的意象来代言.同时在这首诗里还可以看到典型的新月派主张的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它与同年秋天何其芳发表的名作“预言”有着非常相似的风格。三十年后,在文革中,二十岁的天才诗人郭路生以一首“相信未来”闻名大江南北,他的老师据说就是何其芳,而郭路生的两首在全国知青中广为传诵的诗“烟”和“酒”竟象是模仿自林徽因的这首“那一晚”。

“ 燃起的香烟中飘出过未来的幻梦,
蓝色的云雾是挣扎过希望的黎明。
而如今这烟缕却成了我心中的愁绪,
汇成了低沉的含雨未落的云层
。。。。”(烟)
“火红的酒浆仿佛是热血酿成,
欢乐的酒杯是盛满疯狂的热情。
如今,酒杯在我手中颤栗,
波动中仍有你一丝美丽的眼睛。
。。。。”(酒)

林徽因诗歌的另一独特之处还在于其特有的音乐节奏,这从下面这首“人间四月天”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出这一点。这首诗用人间的四月天来表达对爱人的赞美,也有说是写给她两岁的儿子梁从诫的。这里在表现手法上用的仍然是象征比喻的办法。这首诗的韵律充满阻断,但却很有音乐性,不落窠臼。和徐志摩的那首著名的“再别康桥”比,这一首同样是热情饱满,但手法上要更现代。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笑响点亮了四面风;清灵
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
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
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

那轻,那娉婷,你是,鲜妍。
百花的冠冕你戴着,你是
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

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新鲜
初放芽的绿,你是;柔嫩喜悦
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
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
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实际上,根据一些文坛故友的回忆,林实际上是个对文艺理论有很清楚把握的人。 她的写作实践常常能准确地体现她对理论的看法,而她对理论的认识,也常常能和她的写作实践相一致。和浪漫主义者主张诗歌表达灵魂躁动,象征主义这力求图解抽象观念和情绪不同,林徽因认为艺术本身的完美在它的内部。美是林徽因诗歌的一个重要追求,这主要体现在她的一些田园诗里。

时 间


人间的季候永远不断在转变
春时你留下多处残红,翩然辞别,
本不想回来时同谁叹息秋天!

现在连秋云黄叶又已失落去
辽远里,剩下灰色的长空一片
透彻的寂寞,你忍听冷风独语?

雨 后 天

我爱这雨后天,
这平原的青草一片!
我的心没底止的跟着风吹,
风吹:
吹远了香草,落叶,
吹远了一缕云,象烟──
象烟。

林徽因的田园诗表达了一种美的意境和淡淡的悲悯情绪,就象陈子昂的“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种风格我们又可在新生代另一重要诗人海子那里找到了再现。也许只是巧合,但看了海子的一些抒情短诗,我们就不会觉得猜测海子受过林徽因的影响是完全的凭空捏造。下面这首海子的“九月”可以算是一个例证。

目击众神死亡的草原上野花一片
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
我的琴声呜咽 泪水全无
我把这远方的远归还草原
一个叫木头 一个叫马尾
我的琴声呜咽 泪水全无

远方只有在死亡中凝聚野花一片
明月如镜 高悬草原 映照千年岁月
我的琴声呜咽 泪水全无
只身打马过草原

这首诗所表达的情绪和采用的中心意象都和上面林徽因的两首“时间”和“雨后天”有很大的类似。林徽因的田园诗不是自然的直接描述,也不是凭空想象的理想之境。而是合乎自然的意象和情绪构成的一种完美的艺术之境。和后来的新生代部份诗歌发展成只会编造看不懂得意象比有很大的不同。


黄水塘里游着白鸭,
高粱梗油青的刚高过头,
这跳动的心怎样安插,
田里一窄条路,八月里这忧愁?

天是昨夜雨洗过的,山岗
照着太阳又留一片影;
羊跟着放羊的转进村庄,
一大棵树荫下罩着井,又像是心!

从没有人说过八月什么话,
夏天过去了,也不到秋天。
但我望着田垄,土墙上的瓜,
仍不明白生活同梦怎样的连牵。
这首诗和下面海子的八月在情绪和意象上也具有很大的可比性,它们都用八月和山峦等意象构造出一种无耐和深思。从这里我们至少可以看到林徽因诗歌的一些超前性和永久艺术魅力。


八月逝去 山峦清晰
河水平滑起伏
此刻才见天空
天空高过往日

有时我想过
八月之杯中安坐真正的诗人
仰视来去不定的云朵
也许我一辈子也不会将你看清
一只空杯子 装满了我斯碎的诗行
一只空杯子----可曾听见我的叫喊!
一只空杯子内的父亲啊
内心的鞭子将我们绑在一起抽打

虽然生于名门,又被胡适称作“中国最有才华的女人”,林徽因的一生也算是历经磨难,除了半生被病魔所缠,还经历了梁思成的车祸和终生残疾,父亲的被杀害,亲密朋友徐志摩的飞机失事和死亡,以及三弟恒在对日空战中的牺牲等等,还加上国家沦陷和家庭纠纷。但林徽因的诗却少有受其影响。到四十年代末,林徽因的诗除了更加注重节奏和音乐性外,感情也更加真挚,下面这首“一串疯话可以”略见 一斑。

一串疯话

好比这树丁香,几支山红杏
相信我的心里留着一串话
绕着许多叶子,青青的沉静
风露日夜,只盼五月来开开花

如果你是五月,八百里为我吹开
蓝空上霞彩,那样子来了春天
忘掉缅腆,我定要转过脸来。
把一串疯话全说在你的面前。

可惜林徽因的诗歌生命就到这里结束,没能留下更多的优秀诗歌作品,建国后,林徽因以身怀绝症之身,全力投入到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中,她不仅是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主要设计者,而且奋力挽救了传统工艺景泰蓝,为国家建筑美术和工艺事业作出了不朽的贡献。同时也于1955年以五十一岁英年病逝。但作为二十世纪一位多才多艺的才女,林徽因的诗歌也必将与她的其他事迹一样为后人所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