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中国判例
宋庆龄:永远的圣洁,永远的国母
案       由: 审理法院:
发布时间: 2009-08-26 11:23:59 点击次数: 0
摘            要:  
       1949年是开国之年,彼时,为了参与建国大业,从全国各地来京的各界贤达数不胜数,但能被毛泽东亲赴火车站迎接的,宋庆龄是第一个。这与宋庆龄的身份有关,更与其无人取代的地位和名望有关。
简介:

宋庆龄:永远的圣洁,永远的国母






1949年8月28日,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只有一个月零两天了。这天下午3时45分,毛泽东乘着一辆黑色吉斯防弹轿车来到了北京前门火车站站台。

他是去迎接孙中山的夫人宋庆龄的。

1949年是开国之年,彼时,为了参与建国大业,从全国各地来京的各界贤达数不胜数,但能被毛泽东亲赴火车站迎接的,宋庆龄是第一个。这与宋庆龄的身份有关,更与其无人取代的地位和名望有关,或许,还与宋庆龄与毛泽东等共产党人的长期密切交往有关。在过去那些艰难的日子里,宋庆龄慷慨地向他们提供了数不清的帮助,从道义上的声援到资金上的赞助。亲赴火车站迎接只是毛泽东表达诚意的一部分,此前的6月份,他已经请周恩来的夫人邓颖超亲赴上海邀请宋庆龄来北平,在托邓颖超带的信上,毛泽东写道:“重庆违教,忽近四年。仰望之诚,与口供积。兹者全国革命胜利在即,建设大计,亟待商筹,特派邓颖超同志趋前致侯,专诚欢迎先生北上。敬希命驾在乎,以便就近请教,至祈勿却”。




孙中山去世时的宋庆龄

这封著名的“短信”其意甚诚,后来被高等教育出版社作为“社交书信”的典范选入高职语文教材。
其实,早在1949年1月21日,毛泽东与周恩来已经就参加新政治协商会议联名秘密电邀过宋庆龄一次,当时,宋庆龄以生病为理由,婉拒了北上的要求。

北平是宋庆龄的伤心之地,她的丈夫,中华民国的缔造者孙中山就病逝在那里,那年,她只有32岁。虽然已经时隔24载,但回北平难免要触景生情。更重要的是,她这次被邀到北平,是去参与建立一个新政权,以取代中山先生亲手缔造的中华民国。

当时,人们还摸不准中共对民主党派人士和无党派人士的真实态度。事实上,就在邓颖超到来之前,还发生了一件与中共相关的不愉快事情: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六○师一七八团一个营(当时这个营希望找一个宽敞的房子暂时居住)曾强行想去宋庆龄公馆,也就是孙中山故居居住,被宋庆龄拒绝。

在接受邓颖超的专程拜访,读过毛泽东的书信后,宋庆龄终于决定北上!1949年8月26日宋庆龄从上海启程,乘火车前往北京,宋庆龄后来在上海作的一次广播讲话《华北之行的印象》中描述了这次旅程:“当田野在火车的窗外飞掠而过……当沿途的城市、市镇和乡村飞驰过去,当我看到……在每一个表示进步的例子中,我看到中国迅速复兴建设的另一个希望。”



端庄美丽的宋氏三姐妹

在前门火车站,接站的除了毛泽东还有周恩来、朱德、林伯渠、董必武等50余人。宋庆龄对接站的毛泽东说:“谢谢你们的邀请,我向你们祝贺,祝贺中国共产党在你的领导下取得伟大胜利。”

在1949年9月的最后十天内,宋庆龄参加了“建国大业”的具体工作,她出席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并当选为主席团常务委员。这个统一战线组织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通过了起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全国政协会议选出了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和副主席。主席是毛泽东。副主席6人中,3人是中共党员(朱德、刘少奇、高岗),另3人非中共党员,宋庆龄是其中之一,(另外两位分别是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的李济深、中国民主同盟的张澜)。

以后发生的事情在中国几乎人尽皆知。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宋庆龄紧随毛泽东、朱德、刘少奇之后,出现在天安门城楼上,她戴着一副墨镜、穿着优雅地站在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和周恩来旁边,城楼下是参加庆典的30万群众。北京宋庆龄故居陈列的一幅开国大典油画向重现了这一幕,宋庆龄作为一位女国家领导人出现在开国大典的显要位置,她也是开国大典第一排中唯一一位女性,这使她在一群男性领导人之间看起来非常显眼。当毛泽东宣布“中国人民已经站起来了”,宋庆龄泪眼朦胧,传记作家陈廷一在接受采访时生动地描述了这个场景,他认为,宋庆龄当时为了掩饰激动的泪水专门挑选了衣服墨镜。那一年,她56岁。1893年1月27日,宋庆龄出生于上海,她与毛泽东同岁。

宋庆龄为什么能受到这样的礼遇和至高的地位,宋庆龄基金会研究中心主任何大章先生说:“宋庆龄不仅仅是孙中山夫人,更是新中国的开国元勋,可以断言,如果没有宋庆龄,新中国的建立会延期。

宋庆龄的当选副主席,其背后有多重原因,宋庆龄与中共长期以来的友好、合作关系是一个重要原因,也是最重要原因。从国共第一次合作开始,宋庆龄就与共产党人站在一起,直到她去世为止。周恩来在谈到政协的四五个单位如何产生时,把宋庆龄列在第一位,他说,“孙夫人及其领导的救济团体”,在“中国四个革命阶段中始终站在正一面”。

宋庆龄的中华民国国母身份也是重要原因,对于新中国来说,孙中山具有特殊的意义,他是全国人民通过政治协商建国的一个标志,孙中山为之毕生奋斗的革命目标是在共产党领导下实现的。1949年9月21日中南海怀仁堂的政协会场上,只并列挂着着孙中山与毛泽东的两幅画像。而宋庆龄是孙中山最亲密、最忠实的革命战友和生活伴侣,由她担任新中国的副主席,其意义不言而喻。

宋庆龄的家庭背景与个人魅力是另外一个原因,她出身于牧师家庭,接受欧洲式教育,她的家族以及她的妹妹宋美龄在当时的西方国家有很高的美誉度,这有助于提升新中国对于西方世界的亲和力。

当然,宋庆龄的妇女身份也具有象征意味。新中国的最大成就之一,就是中国妇女的解放,而第一届政协的重要成果之一,也是在《共同纲领》中明确制订了男女平等的有关政策。宋庆龄毕生都在提倡和推动中国的妇女解放事业,她当选共和国第一位女性国家领导人,正是男女平等政策在政治最高层的落实,从此,宋庆龄不仅在思想上继续指导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而且可以从政府领导者角度,为妇女从繁重的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尽力创造条件。

宋庆龄当选副主席,在1911年共和以后的历史上是空前的,而且到目前为止,中国再也没有一位女性被赋予如此崇高的职责与荣耀。

开国大典第二天,宋庆龄主持了中国保卫世界和平大会成立大会并当选为会长。10月5日,她又主持了中苏友好协会总会成立大会。这两次活动标志着她在这个新国家里除了担任崇高的政治职务外所要发挥的主要作用——外交中以及在为新中国宣传的工作,这也是她所熟悉的领域。

10月10日,宋庆龄回到上海——以后很长时期内她经常来往于京沪两地之间。此后,她特别关心的是要继续进行中国福利会(前身是宋庆龄创办的“保卫中国同盟”)的工作,在新的条件下,宋庆龄确定它的方针任务是在妇幼保健卫生、儿童文化教育方面进行实验性、示范性的工作。

1949年12月,宋庆龄被推荐为中华全国民主妇女联合会名誉主席。这也是宋庆龄一直在从事的工作,从她在美国上大学的时候起,宋庆龄就一直关心女性解放,从她冲破世俗冲破世俗藩篱勇敢地和孙中山结婚那刻起,她始终是妇女界和福利工作方面的一位领袖人物。



宋庆龄是20世纪最伟大的女性之一,不仅仅是对中国,对全世界而言也是如此。她曾经是孙中山背后的女人,但在孙中山政策被蒋介石、汪精卫等门徒背弃后,她勇敢地站了出来,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在一片白色恐怖中,给被国民党视为匪的共产党以支持。这种支持不仅仅是政治道义上的,有时候甚至相当直接。2007年,党史出版社出版的《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苏维埃运动(193l-1937)》第十五卷曾经披露过一封尘封70年的密函,在给当时中共领导人王明的信中,宋庆龄写道:“作为对毛泽東同志请求帮助提供资金的来信的答复,我在三个月前给他寄去了一笔款项”。这笔款项宋庆龄通过潘汉年转寄给中共,5万美元,在当时可算是一笔巨款。

在新中国,宋庆龄一直是一个具有特殊地位的政治人物,由于她的特殊身份以及与中国共产党的特殊关系,她经常能够做一些一般人难以去做的事情,比如,1949年9月,宋庆龄即曾与何香凝找到毛泽东 、周恩来替汪精卫之妻,也是她们的前革命同志陈璧君说情,希望人民政府能够再给陈一次机会(《历史的棱角》作者:王政)。毛泽东答应了,但陈璧君却因拒绝发悔过声明而最终老死狱中。

参考文献
《聚焦中南海》 杨筱怀主编。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8年7月第1版 接站。
美国学者谢曼(L·Sharman)《孙逸仙的生平及其意义(译传)》(Sun Yat-sen,His Life and its Meaning; Acritlcal Biography)
《晚近中国卓行奇语考录:历史的棱角》作者:王政 出版社:中国长安出版社)陈璧君
毛泽东同志请求帮助提供资金的来信的答复,我在三个月前给他寄去了一笔款项(曹树君摘自《世纪》 原题:一封尘封70年的密函:宋庆龄写给王明的信函)

《宋庆龄:二十世纪的伟大女性》作者: (英)伊斯雷尔·爱泼斯坦 人民出版社


1893年  1月27日(清光绪十九年)出生。父亲是监理会传教士及富
     商宋嘉澍,母亲倪桂珍。宋庆龄的英文名字是Rosamond。
1915年  10月25日,与孙中山在东京结婚。
1936年  6月14日,邀集中外著名人士,在香港发起组织“保卫中国
     同盟”
1949年  9月,受中共中央邀请,到北京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第一届全体会议。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
1949年  10月1日,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
1949年  12月,被推荐为中华全国民主妇女联合会名誉主席。
1950年  4月,当选为中国人民救济总会执行委员会主席。
1950年  11月23日,出席在华沙召开的第二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
     当选为世界和平理事会理事。
1951年  9月18日,在北京接受1950年"加强国际和平"斯大林国际奖
     金。旋将10万卢布的奖金全部献出,交给中国福利会作为创
     办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之用。
1952年  创办《中国建设》杂志,亲自指导该刊的编辑、出版工作
     ,把新中国的真实情况介绍给全世界人民。
1981年  因患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在北京寓所逝世。党中央、
     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决定举行国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