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中国判例
人生啊人生:悲喜的婚姻与爱情
案       由: 审理法院:
发布时间: 2009-09-15 08:26:51 点击次数: 0
摘            要:  
       刘巧珍的女性形象很典型,那个年代女性没有追求自我、完善自我,张扬个性,都是传统遗留下来的,忍辱负重,一旦结婚就牺牲自我完善家庭,没有个性。
简介:
人生啊人生:悲喜的婚姻与爱情

为一部建国三十五周年的献礼片,1984年电影《人生》在全国公开放映。时年二十岁的吴玉芳因主演该片女主角巧珍而迅速走红,荣获了第八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女演员奖。

吴玉芳原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演员。1984年她能够扮演《人生》中刘巧珍的角色,完全是导演吴天明的安排和塑造。在此之前吴玉芳虽然也上过镜头,但大多都是扮演配角,当导演遇到吴玉芳后,他从吴玉芳的外相与内在气质上一下子就看到了“刘巧珍”的影子。但要演好一个陕北女子,还需要吴玉芳做很多功课。

在《人生》正式开拍之前,导演带着主创人员一度北上去陕北体验生活,让剧组人员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吴玉芳这个年轻女子就是这个时候真实地感受了"刘巧珍"的命运经历。




吴玉芳最初被导演选择时,只是出于平时的观察与印象。当吴玉芳被请到剧组后,真的要拍戏了,导演却蹙起了眉头:当初看上去那么像,现在看怎么一点也不像了。他几次打量眼前这个姑娘,感觉她与自己想象中的陕北女子,在形象上存在着很到的距离。

但是导演相信吴玉芳是个可塑之才,于是导演花了很长时间带着吴玉芳和《人生》的男主角周里京走家串户,在普通的窑洞里与农民兄弟一起拉家常。话题没有规定的内容,甚至没有头没有尾。说古道今也行,谈论风土民情也行,议论婚丧嫁娶的有趣故事也行,甚或评论男人女人的衣着穿戴、风流韵事等,只要谈得有趣和开心就好。

深入群众,体验生活。其实就是让吴玉芳感受陕北文化。在这个过程中,吴玉芳细心地观看陕北民居的形式。这些都是文化的反映,对吴玉芳的思想和心理上都产生了不小的感应,而且渐渐由陌生到变为亲切感。

吴玉芳是个有心人,她细微地感受和观察着身边的环境,并且很快把与当地农民的被动接触变为主动。即使导演没有严格要求吴玉芳与当地人融为一体,但她都会主动去乡亲家里拉家常。到了晚上,她再累再困也不早睡,而是回想白天接触到的各类人物尤其是年轻女子的一言一行,从中寻找刘巧珍的感觉。在陕北农村住了一段时间,导演认为吴玉芳"像"了,于是让剧组人员搬回了县城,住进了招待所。

回到县城后,导演继续让吴玉芳体验生活:让她逛城镇集市贸易市场,哪里有集市、有市场就要去,呆的时间越长越好,陕北的集市带有浓厚的古文化的韵味。尤其是秋高气爽时的晴朗之日,更有一番独特景象:天高云淡,空气清新。吴玉芳从城镇集市上进一步领略了陕北风情,也亲耳听到了那高亢、自由、悠扬的陕北民歌。这些,都给她后来的表演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此外,剧本中还有“刘巧珍”骑驴的镜头,生意吴玉芳还必须要学会这一本领。吴玉芳很能吃苦,开始从驴背上摔下,接着再上去,反复练习。每天在大路上学骑毛驴时,都有众多的"陕北老乡"看热闹,大伙看她,就像看耍猴子一样。吴玉芳权当一个人在练,慢慢地,她学会了,也像了。

即使这样,电影片正式开拍后,导演还是一对一地向吴玉芳讲解戏中的细节,力求满意。而吴玉芳也没有让导演失望,每一个指导过的地方,她都能够让导演满意,她也深知导演的用心。经过几个月的生活体验以及与导演甚至剧组人员的磨合,吴玉芳终于在最后较为清晰地领会和掌握了导演的戏路。

拍完《人生》,吴玉芳的名字在中国影坛上红盛了。然而。她没有陶醉在一片庆贺声中,她知道自己的缺陷与不足,她深感尚需在电影表演专业上继续深造。因此,她进入北京电影学院进修。令人抱憾的是,两年之后,在有了名气又有了专业学历的有利条件下,本该再试身手,再创辉煌的吴玉芳,却谈恋爱,结婚生子,又相夫教子,过上了另一种幸福的生活。

从1997年开始,在吴玉芳在丈夫江嘉良的多次鼓励下,她又重新接拍影视剧。

80年代的时代特点是什么,请用一个词概括。您是否是那个时代女性的一个典型代表?

在各方面都是比较活跃的,特别是思想方面,一下子开放了。尤其是年轻人,就像一块海绵一样,吸收很多知识,很想了解外界的信息。那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记得当时我看了很多很多名著,那个时候这些都属于禁书,对我来说是受益匪浅的,人们的求知欲也比较强烈。

我觉得我不是那个时代的典型代表,我不是那么骄傲的人,只是我比较幸运,遇到了好的导演,好的电影作品,以及氛围很好的剧组,为我以后的电影生涯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作为一个女人,您的魅力体现在什么哪里?

我属于比较典型传统的女性,不是很超前,也不前卫,性格决定我这样,我是内敛的人,可能我不美,而是比较端庄。我觉得内在美最重要,外在的东西经不起时间的推敲与考验。

您是如何被吴天明导演选中,来饰演刘巧珍这个角色的?请您回忆一下那个过程。

1983年20岁的我被导演吴天明选中在电影《人生》中扮演女主角刘巧珍,副导演来上海儿童艺术剧院挑选演员,而我作为片中另一女角色黄亚萍的扮演者,到西安电影制片厂试镜。吴天明导演见了我之后很失望,我不是他想象中的黄亚萍,我落选了,意味着我将很快回到上海,用俗话说该干嘛干嘛去。吴导是个很善良的人,会和每一位来试镜的演员告别,就是那次的谈话,吴导发现我身上有刘巧珍的影子,然后我又被留下来试镜,反复的试,大都市的女孩能不能演好陕北黄土高原上的农村姑娘?路遥小说的成功,对这部影片还没有开拍,就引来了极高的关注,能不能演好这一角色,谁都没有把握,但导演坚信我和刘巧珍的心灵是相通的,他告诉我巧珍有颗金子般的心。

在拍摄《人生》的过程中,有没有什么事情,让您难以忘怀?

如何演好角色,导演对我的帮助是最重要的,,农活不会干,真是有的活见也没有见过,有一场戏,高价林不要刘巧珍了,失恋了,她要用劳动来抚平心灵的痛苦,打镰铗,就一组镜头,但是我都没有见过这种农活,怎么办? 一个字,练!手上打出了血泡,付出了代价,但是镜头里呈现出来是真实的,像干惯农活的,是人物的,角色的。年轻时不懂辛苦,现在回忆起来,我为巧珍付出过辛劳的汗水,生活中很多人都是自己的老师,我记得有一次路遥和我说;吴玉芳你不像刘巧珍,你是城里人,但是我很纳闷,为什么这样讲呢?后来他告诉我,你走路很好看,很优雅,那是你自己,你的步伐是走在平坦是柏油路上,很漂亮,农村人是腰用力的,是走在泥土上的,很重。哦,真是要感谢路遥用他的生活经验教会我怎样细致的,而不是流于表面的,塑造人物,我受益是终生的。再此对路遥的英年早逝叹息。

《人生》这部电影成功后,产生的社会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这部电影很受大学生的喜爱与肯定,并在大学的校园里就刘巧珍、高价林这两个人物展开激烈的讨论,尤其是高加林这个角色,我觉得高加林应该是年轻人学习的榜样,他追求自己自身的发展,他这样才是一个丰满的人。但80年代还是比较局限的,说他是当代的陈世美。多年后我们和吴天明导演探讨,他也是在反思,他是那个年代的人,作品中还是有时代烙印的,无时不刻不体现出来,他也认识到对高加林有过多批判性的东西。吴天明有自己的看法,他太爱刘巧珍这样一个传统的女性形象,把刘巧珍愚昧的东西掩盖了,她很可怜,可是她有自身可怜的原因,她没有文化。也没有看清自己,她的命运只能是这样的命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局限性,现在的人也是,其实人物之间的撞击就是这样。刘巧珍和高加林就是不可能撞击在一起的。

您认为当年为何会拍摄一部这样的电影?

当时年轻人想改革自己的命运,就像现在的人一样也要改变自己的命运。也想考清华北大,这也是社会的弊病,生活不是只有读书就好了,其实还是要各方面都要培养。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像刘巧珍那样的女性形象,在当时的社会中多吗?

刘巧珍的女性形象很典型,那个年代女性没有追求自我、完善自我,张扬个性,都是传统遗留下来的,忍辱负重,一旦结婚就牺牲自我完善家庭,没有个性。

那个时代女性的地位是怎样的?

社会没有给女性很宽松的、自由的、舒展的氛围,而且女性自身没意识到为自己着想。那个时候还不懂,女性也没有争取自己的利益。

这部电影对女性的价值观、感情观有没有起到什么作用?

更多的同情是刘巧珍,站在女性自身角度,觉得高加林不对,甚至是伤天害理,更多的是批评、批判高加林这个青年。

刘巧珍,美丽、善良、忠贞,您和这个人物形象,有哪些相同之处?

善良、正直、善解人意,把事情往好的方面想,对人没有防备,不会保护自己,很会为对方着想,我现在也是这样子的,我不会委屈自己,但是会在不伤害别人的前提下,自在的生活,我觉得我和80年代没什么变化。

那个时代的女性都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感情的?

不像现在的女孩子敢爱敢恨,更多在心里喜欢,不敢表露出来,那个时候喜欢一个人会一直等,不会主动,要等男孩子主动追求女孩子,和现在不同。现在就不会了,现在也蛮好的,现在的女孩子不会错失自己的幸福,她认准了就抓住机会,找到了可能属于自己的幸福。

崇尚自然、享受家庭的幸福

在成功扮演《人生》后,有没有一夜成名的感觉?走在大街上是不是很多时候会被人认出来?

好像也没有,因为我在电影中扮演的角色是一个陕北农村的女性,和我生活中的状态相差很远。我生活中是一个城市的女孩,在衣着打扮和言行举止方面都不一样,所以观众即使在大街上遇到,也不会认出我。

在拍《人生》的初期,您有没有想到,自己会获得百花奖最佳女演员的称号?

我很简单,其实当时不会憧憬,以前也不像现在一样,很激烈的炒作,比较踏实,安心拍戏认真完成角色。至于后面的事,是不是被观众认可,那个不是我能控制的,如果获奖了就高高兴兴的接受。

获得第八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女演员后,您的生活有哪些改变?

肯定会有,我比较麻木,我不觉得改变是翻天覆地的,改变很渺小,还是回到单位上班,那段时间不断有剧组来找我演戏,还照常过自己的生活。

是什么原因让您获奖后,您没有沉醉其中,而是进入了北京电影学院进修?

以前没想到过,我11岁开始进艺术团体。到我拍电影,也已经有十来年了,对表演艺术有一些看法,但是不太成熟。好像85年1月在广州开第一届表演会,有比较知名的演员,也有电影学院的老师,当时在广州就得到这样的信息,要办一个学习班,把80年对电影有贡献的演员召集起来,从理论上回炉。大学的氛围对我们还是很有作用的。其实那个时候我们也有一定的基础,那个学术氛围很好,顺应80年代的大气候,很多国外电影的新潮信息都进入中国,对我们来说都是新鲜的,很重要。

夺得第八届电影百花奖后,您没有在事业上乘胜追击,而是和您的先生一起出国深造,您当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念头?

我是一个比较崇尚自然的人,那个时候正好遇到我先生,一个很合适的人。是一个很自然的决定,也没思考,我自己他比我厉害,两个人不可能各忙各的,所以这段时间我应该多照顾家里。很多也朋友问我,当时哪里来的勇气。其实我觉得当时那样做对我来说是最好的,很自然。

1997年是什么原因又让您重新回到电影的圈子里?

因为我还不是很迫切拍戏,只是说一直呆在家里比较局限,脑子里想的都是家和孩子,我先生传达给我很多外界的消息,我不能给他什么。我记得有一次我们去看电影,那个电影的音乐,我觉得我受不了,一直在震动我的心脏,一直不舒服。后来我觉得可能是在家里过的时间太过了,过的太安逸太安静,我就把想法告诉先生,他就说该出去了。然后就有剧组来找,那个时候差不多有8、9不拍戏了,有点生疏的感觉,我都不会背台词了,那段时间比较痛苦。我差不多用了10天的时间,慢慢再熟悉,过了那段时间,觉得自如了,别人反而觉得比以前更好了。其实也不是比以前更好了,只是人的阅历多了,对事情的看法更透彻,所以你出来的作品就更厚实一些。

您认为什么样的女性才是有魅力的女性?

有魅力其实是讲内在的东西,不是外在的,青春的东西充其量是美,内在的东西是积淀,我觉得女人应该善良,应该善解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