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中国判例
夜读马庆洲:漫步在贫穷与快乐的月光下
案       由: 审理法院:
发布时间: 2009-10-26 19:07:18 点击次数: 0
摘            要:  
       马庆洲是一个贫穷的思想者,是一个困苦的文化人。在物欲横流的这个世纪,他似乎是格格不入的人。
他不享受这个时代的时尚太阳,他却给予这个时代丰富的月光。
简介:
夜读马庆洲:漫步在贫穷与快乐的月光下



感悟人生之一:决不宽恕临死的儿子

世界上谁的人生能无憾?谁的人生又能无悔?虽然我们每一个人都在追求者一个光彩亮丽的人生,但遗憾与悔恨的人生片断,随时随地都可能在任何一个人身上上演,我们可以用饱满的激情去希望拥有一个完美的人生,但我们却毫无办法可以阻止一段不完美、附依着缺憾和悔恨的人生的到来。

最近中央电视台在法制频道的“道德观察”栏目中,播放了一则故事:有一位身患癌症的儿子,病前与母亲关系不太好,就在儿子快死之前,恳求母亲能原谅自己。但这位母亲却把病重的儿子以及儿媳和仅有二岁的孙女赶出家门。母亲害怕儿子侵占她的住房,她要把房子留给女儿继承。街道办事处的工作人员为毫无栖身之所的儿子全家联系到一家医院,免费治疗疾病,又为他们出资租了一间房子栖身。社会对儿子的关爱似乎并没有影响到母亲对儿子的不满,在儿子死亡之时,母亲也没到场,当工作人员把儿子去世的消息告诉母亲时,母亲大哭起来……

儿子临死时,也没得到母亲的原谅,他悔恨地死去了;母亲因为一些小事把重病之中的儿子赶出家门,在儿子死时也没能看儿子一眼,这位母亲的一生,又能是心安理得的吗?象这位母亲和儿子的“悔恨人生”,或多或少是由于他们自己的原因造成的,从某种层面上说,这些“悔恨”,是他们自身努力争取到的。试想,假如儿子生前对母亲好一点,假如母亲对儿子大度一些,这种“悔恨”还会发生吗?

其实,人生之中的悔恨,多是由于我们在生活之中,对事物、对他人、对自己产生过多的失误、自信、疑惑、多疑、困惑造成的。在处理一些事物和人际关系上,过分相信自己,以自己的利益为重,损害他人及社会利益,最终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给自己的人生留下诸多悔恨之痕。有一个女大学生,在舞厅里认识了一个有钱的老板,她明知这位老板有妻子儿女,但仍坚持相信老板会爱自己——因为她年轻漂亮。但事后的发展并没有女大学生想象地那么顺利,当女大学生为这个老板怀孕生下孩子以后,当初这个口口声声要爱她一辈子的老板,不仅没有和妻子离婚,反而无情地抛弃了这位女大学生。万念俱焚的女大学生在拯救爱情无果后,割腕自杀——被人救起后,她说:爱上他是我一辈的悔恨!



生活之中,处处要当心,警惕自己一不当心,就会掉进悔恨的泥潭之中。悔恨这种事,是不分时间、不分事情的大小。有些事情初看起来可以很小,但他造成的结果,却可以让悔恨浸透终生。记得可能是江西卫视“传奇故事”里报道一则故事:一位农妇王某在同村一家农妇刘某的门前喝农药自杀身亡。王某的家人把刘某告上法庭,说刘某害了王某。经过公安局的侦察,王某确系自杀,王某来到刘某家门前喝农药时,刘某及家人都在田里干活,家里并没有人,王某如何在她们家门前喝药,她们也不知详情。而且事前,刘某与王某也没什么冲突和矛盾,刘某对王某之死不应承担任何责任。但事后经过公安人员深入细致地对这一蹊跷自杀案的调查,真相终于浮出水面:王某和刘某住的本来就很近,两家还有亲戚关系。王某自杀前,刘某曾对村民说过王某与本村某某男人有不正当的男女关系。这句看似不经易的话,很快在本来就不大的村子里流传开来,王某深感没有面子,更没有勇气面对乡里乡亲,就选择了自杀。因为这句话是从刘某口中传出来的,所以王某就选择在刘某门前喝药自杀。法院最后判决刘某赔偿王某家人精神损失费1万元。

一句闲话,使一个人失去了生命,面对这么一个结果,事件的当事人,谁又不是后悔呢?

人生当中,我们可能不能绝对阻止悔恨地发生,但这也并不是说,我们的人生就要在悔恨、后悔中渡过。我们完全可以在后悔发生后用真心、用真情、用真意去弥补它,减少悔恨的伤害程度。我们还可以在待人接物中谨言慎行,尽量减少后悔之事的发生。

最近,安徽电视台报道了一则消息,有一个小偷偷了人家几千元钱,得手后小偷又后悔了,他就给失主写了一封信,在信中小偷承认自己的盗行不对,请求失主原谅,并说先还五百元,剩的几千元等他打工赚了钱再陆续还上。对待小偷,人们当然是愤慨,但对待一个已认识到错误、又有悔过行动的小偷,我想不论是失主自己,还是观众都会对这位小偷给予原谅,并希望他今后能走上正确的道路。

还有一则新闻,同样引起媒体的关注:某女名星晚上演出后在回家的路上被歹徒劫持了,在歹徒的汽车里,其中一个歹徒对女名星说:“你别恨我,我也是被逼无奈,没办法才走这条路的呀!”原来,歹徒的弟弟身患重病住在医院,而家里又无法承担高昂的医疗费,这才使他走向犯罪的道路。面对并不凶恶的歹徒,女名星说:“我身上带的钱不多,你跟我上家拿去吧,我不会报警的,你放心!”歹徒相信了女名星的话,跟女名星到家里取钱后,女名星又跟着歹徒来到医院,看歹徒的弟弟果真在医院。第二天,女名星开个了专场表演会,为歹徒的弟弟筹钱治病。在女名星的感召下,歹徒含着热泪走向公安局自首。

爱弟弟,歹徒的爱心铸就了后悔;爱社会,女名星的爱心拯救了后悔。

要使自己的人生无悔,就要用博大的爱心去对待世界上的一草一本;就要用真情去对待我们身边的一人一物;就要用火热的赤诚去拥抱每一分每一秒。让爱心多一些,后悔就会少一些;而只有后悔少一些,我们的人生才会更加完善,更加灿烂,更加辉煌。

感悟人生之二:为了死去的男人还债

“我有功于人不可念,而过则不可不念:人有恩于我不可忘,而怨则不可不忘。”

自已帮助或援助过别人的恩惠,不要常常挂在嘴上或记在心里,但是对不起别人的事却不可不经常反省;别人曾经对我们有过恩惠不可以轻易忘怀,别人做了对不起我们的地方不可不忘掉。

一个人的修养和品德的高尚于否,不单单体现在他干了什么事,更在于他干过事以后的态度。当别人有恩于我们时,我们是“忘恩负义”,还是“恩将仇报”,也或许是“过河拆桥”呢?还是“以德报怨,”“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还是“吃水不忘挖井人”?选择怎样做,这将决定一个人人生的高度,品德的优劣,素质的高低。

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在外面打拼世界,没有人不被别人帮助过;每一个人也不可能没有帮助过别人。帮助别人自然是一种善举,是一个好的行为。而被别人帮助,也不是什么丢脸的事,关键要看我们在受到别人帮助以后,干了什么?决定怎么干。

大概是河北有位妇女,丈夫意外死亡之后欠下二百多万元的债务。照说丈夫死了,这位妇女就是不还这些外债,债主可能也没办法。但这位妇女却不这么看,她认为丈夫生前受到这些债主的帮助,现在虽然丈夫死了,我也应全部承担这些债务。她一边打工,一边讨要别人欠丈夫的帐,一边还欠债。几年下来,她竟然奇迹般地还完了丈夫生前所有欠款,因此她也成了“感动中国”的人物。



前年还有一则新闻,一位七八十岁身患残疾的老太太,每天上街行乞,把行乞得到的一枚枚硬币攒起来,一分都舍不得花。她要干什么呢?原来,她丈夫生前曾借了信用社的几千元贷款。丈夫去世了,这笔款就失去了还款的来源。这个老太太年纪大,又身体残疾,但她信奉“借国家的钱,一分也不能少”的观念,就去行乞,把行乞得来的钱,全部用于归还信用社的贷款上。信用社在得知情况后,树立老太太为“守信用”的模范,一次性奖励她近五万元。社会各界也纷纷给她捐款,使她搬出茅草棚住上新家。

当然,社会上这种有恩不报非君子的事也并不是全是,就在笔者写这篇小文章的时候,2009年2月15日晚上8点30分,安徽电视台“公共频道”正在播放一条叫“蹊跷的遗嘱”的故事:上海有一位夫妇,妻子患病瘫痪多年卧床不起,女儿也得了重病长年卧床不起,这位丈夫十几年如一日,待奉重病的妻子和女儿,街坊邻居,没有一个人不夸这位丈夫是个大好人。照说“重病床前无孝子”,这位丈夫含辛如苦照顾妻子、女儿,总该有点温暖人心的好报吧?可就在女儿和妻子去逝以后,外甥女却拿来妻子写的“遗嘱”说妻子把房产和存款都留给她,让她继承所有遗产。不仅妻子把自己遗产送给了外甥女,连丈夫那份财产也一起送给了外甥女。

这事不仅让这位老年丈夫郁闷,就连外人也搞得一头雾水:照顾妻子十几年,即使丈夫有什么言差语错的地方,这位妻子也不能连一点恩情都不讲,更别说报恩了。丈夫应该照顾重病的妻子,但他就是不照顾,你又能拿他怎么样?现在丈夫照顾妻子十几年,什么都没有捞到,连自己应该得到的住房也被妻子送给了外人。

最后法院除了归还属于丈夫一半的房产外,全部支持了这位外甥女的诉求。别管这份遗嘱是真是假,只要这位外甥女在她姨生前并没尽过什么义务,法院的这份判决,都是对社会道德的践踏。

当别人有恩于我们时,我们不能忘;而当我们有恩于别人时,也别天天挂在嘴边走到哪讲到哪,好像让全世界的人都知道我们是大好人、大善人似的。有一个人可能真得曾经帮助过一些人,但他天天说我帮助谁谁了,我帮助什么人提的干,我帮助过何人介绍过对象,我借钱给哪个人了,……应该说他还是有一定善心的,应该说他可能真帮助过不少的人。那些曾被他帮助过的人,也应该对他念念不忘。可事实上恰恰相反,那些他曾经帮助过的人,很少有人感谢他,很少有人感他的恩。为什么呢?不是这些人都“忘恩负义”,问题就出在他这样缝人就说的嘴上。这让那些他曾经帮助的人很觉得没“面子”,谁又能真得去感恩他呢?他曾得到过别人的帮助,他怎么就一句也没有提过?真得忘了吗?

帮助过别人别老提,更不能念念不忘;得到过别人的帮助,也不能不提,更不能一推六二五,忘得一干二净!想到别人对自己的好,想到自己的不足,常想到报恩社会,报恩他人。至于别人对我们怎么样,那又何必太在意?

感悟人生之三:良心还是高于爱情

为恶而畏人知,恶中尤有善路;为善而急人知,善虚即是恶根。”

一个人做了坏事而怕别人知道,这种人还保留了一些羞耻之心,也就是在恶性之中还保留一点改过的良知;一个人做了一点善事就急于让人知道,证明他行善只是为了贪图虚名和赞誉,这种有目的人,在他做善事时已经种上了恶根。

道德修养是心灵的磨练,而沽名钓誉之辈以善举来装点自己的形象。生活之中每个人都有向善的一面,也有随时做恶的可能。谁也不能说自己是永世的“英雄”,就能“一鞭子甩到底”,永远不做坏事。因为有些“坏事”并不是自己不想做就不做,也不是自己想做就能做得到的。有些人做了坏事是处心积虑,一而再,再而三的“累犯”;有的则是“偶而失足”、“意外落水”。但无论怎样做恶,只要不是他把自己所作的恶大张旗鼓地宣杨、“炫耀”那就说明这个人还有点良知,也就有了改正自己错误的可能。倘若这个人整天在电视、报刊、网络中大喊“我是流氓我怕谁”,这种人你让他改好,还真有点困难呢!



沈阳有个高考状元,就在上大学的前几天,在与同学聚会回家的途中,遇到两名歹徒,歹徒为了抢走高考状元手中的手机,而惨忍地把这个前途无量的小青年杀死。经公安侦察,歹徒是兄弟俩,逐向周边省市发布了“通缉令”。兄弟俩见罪行已曝露,逃到了外地,因手头无钱,在抢劫银行取钱的一对夫妇时,又在光天化日之下把被抢劫之人杀死。

在他们看来,反正杀死过人,逮住总要被判死刑的,多杀几个也无所谓,他们也就没有把“恶”藏起来的必要,这样的人也就没有向善的可能。

有一对小青年准备结婚,就在去城里拍婚妙照的路上,他们骑的摩托车撞上一位骑自行车的老人,因路上并无其他人看见,这位准新娘,就叫准新郎快跑。回到家以后,这位准新郎是寝食难安,一定要用准备结婚的钱,去赔偿被他们撞伤的老人。但准新娘不让去,并说:“如果你硬要去,咱俩就分手!”准新郎并不惧怕“妻子”的要狭,依然和“妻子”分了手,把准备结婚的钱全部取出送到医院,并在医院里陪护老人。等老人伤情基本稳定后,他又到医院附近建筑工地打工,把挣来的钱留给老人治伤。小伙子是白天打工,夜晚到医院看护老人;夜里打工,白天到医院待奉老人。常常是一身泥灰连洗都来不及,就往医院赶。他的真诚他的真心最终感动了老人和老人的女儿。这位漂亮的女儿表示:“要嫁就嫁这种人!”在老人出院回家以后,这位小伙子和老人的女儿步入了结婚的殿堂。

杨恶使人走向绝路,悔过使人重获新生。这也是众人对待善良之人的一种推崇,对邪恶之人的一种抗争。说到善良、善心、善事,我以为也应从几个方面去对待,有了善举到处张狂固然不对,也会引起人们的厌恶心理。如现如今的所谓“妙作”,大多都是用的此法。一个人有了困难长期无人问,一经媒体报道,“好心”是纷至踏来,挡都挡不住。这些人的“善心”是应该有折扣的,但这些人比那些有能力帮助他人,而隔岸观火,无论他人有怎样的危难,自己愣是不出手的人来说,还是多点“善心”的。所以说,不能沽名钓誉地去行善,更不能一点也不去行善!一个没有善心的人,一生中是没有什么快乐和幸福的!

感悟人生之四:解救危难的穷人

名人,这里指的是那些有一定社会地位、有官职的人;平民,这里指的是平民百姓。也即小人物而已。“平民肯种德施惠,便是无位的公相;士夫徒贪权市宠,竟成有爵的乞人。”



一个普通的百姓只要肯多积功德广施恩惠,就像是一位没有实际爵位的卿相受人景仰;反之一个达官贵人只是一味贪图权势,把官职权力作为一种买卖欺下瞒上,炙手可热,这种人行经卑鄙得如同一个带爵位奉禄的乞丐一样。

前年,安徽省灵璧县有一位七十多岁的老汉,在路边捡了一个小女孩,就把这个小女孩抱到家,后来发现这个小女孩两只脚向后卷曲,根本不能站立,更不能走路。为了治好这个小女孩的畸形双足,老汉用两块小木板拼在一起,又在木板下方按装上四个小小的铁轴轮,他把小女孩放在木板上,用一截小绳子拉着,一边讨饭,一边行走三千多里,来到北京找医院。在社会好心人的帮助下,这位反足女孩终于得到了救治。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为了给一个素不相识的女孩看病,步行——不,他比步行还困难,走了几千里路!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这是一种怎样的毅力?这种人,不比那些官高位显,“屁股底下坐着一撞楼”,整天瞎溜,浪费、挥攉人民的血汗钱的“高官”们,更让人尊敬!

还有一个七十岁的老太太,她看到街头有一个因重病无钱医治而在街上乞讨的姑娘,就倾囊帮助小姑娘,但她那点微薄的养老金,又能起什么作用呢?老人只好带着女儿一起到大街上,拉起横幅,跪着向路上行乞。老人的精神感动了整座城市,姑娘治病的钱,终于不用老人再发愁了。还有一位劳改犯,在春节回家探亲的路上因枪救落水儿童而献出生命。这样的平民百姓,小人物用他们伟大的精神,书写了大大的人生!这能不让人们尊敬?

说过了平民百姓,再来说点那些“高官”们吧——有一个贫困县的交通局局长,贪污了几千万元。手头里有钱,就不愁不能做更大的官。在他即将“提拔”副县长之时,为了“照顾”影响,他决定和他包养了近二十年的情妇分手。情妇也同意分手,只是要求这位局长,除给她买一套别墅外,再给她和局长一起生的女儿50万元。这50万元对这个交通局长来说,太小菜一碟了,但他怕给了情人这50万,情妇也不会满足,就不愿意给。局长就雇来几个人,买了一辆无牌照面包车,想制造一起车祸,杀死情妇。也该着情妇命大,情妇在这场“情夫”精心导演的车祸中,侥幸没有死。俗话说:“该死之人,哪有不死之理。”情妇没有死,这成了局长大人的心病,他又导演了包括局长夫人在内的数人“暗杀团”,终于把情妇杀死。后患是除掉了,可令局长没有想到的是,他没走向副县长的宝座,而是连他和夫人以及其他二十多人,一起被押上了审判台!

行善和作恶是不论名位高低的,全国人大常会领导成克杰,官位可大吧?北京市委主要领导人王宝森也够大的吧?但他们也做坏事,而且还是做不少的坏事!乞丐是小人物吧,劳改犯是小人物吧,但他们都能干好事,而且还干着救死扶伤、舍已救人的大好事!品位决定高低,道德决定善恶,素质决定雅俗。这些都与地位、金钱、权势、色相无关。一个人只要有了良好的道德情操,有一个高尚的行为准则,他的地位无论大小,都会把做好人,做好事,说好言,放在自己行为的首位。相反,无良、无耻、无义、无德、无品之人,他的官位无论有多高,也高不出他做坏事的本领。这些人的高官厚禄是怎么得来的?可能大家都知道,别看他们整天好像人模狗样,在主席台上春风得意,在暗地里他们也是摇尾乞怜,唯唯喏喏,奴颜卑膝。在大官面前,在有钱有势的人面前,他们也夹着尾巴做狗,连屁都不敢放一个。有一位女副市长,向市委书记汇报工作晚去了几分钟,就被市委书记大骂了一通。回来后女市长气哭了,也没敢在书记面前“杏目圆睁”?你说这些人,又与“乞丐”有什么区别呢?

自由平民马庆洲——

写在《人生反刍录》出版之际

孟青禾

马庆洲是位“正宗农民”,却无立锥之地,不交“提留”,不完公粮,不出夫不挖河,不用硬着头皮去参加任何大会小会,可谓自由。他住在灯红酒绿的城市里,没有户口薄、硬粮本,也不愿花一分钱去买这一簿一本,大摇大摆、不卑不亢地在这个“身份”那样“级别”形形色色的“大人物”中周旋、混迹,照吃、照喝、照醉、照飘飘然,却没有“管头”,没有单位,因而不受任何人约束,更不用低头垂眉品味别人脸色,接受“老婆婆”的训示,自己想上哪去就上哪去,想干啥就干啥,自由也。



马庆洲写作是“破罐子破摔”,随便写随意发,“或因情而动笔,或因事而铺纸,或因恼而注墨,或因喜而涂鸦;不分流派,不论章法,不讲格式,不竖旗号,写出来是第一胜利,登不登是第二胜利”。因为有这种充分的自由,马庆洲啥都“过把瘾”。当诗人,当记者,当主编,啥都玩儿。还真让他给玩儿上了,一顶顶令人钦羡的高帽儿(不说桂冠吧)都像模像样地在头上戴过,大有“熠熠生辉”之势。诸如《新星文学报》主编、《美食家》、《春泥》杂志、《大时代文学》编辑、《纪实文学报》、《经济新闻报》、《安徽青年报》、《时代信息报》、《安徽食品报》、《东方文化艺术报》、《东方潮》杂志社特约记者等等。

他的诗作在美国的《时代报》上发表,《中国青年报》、《当代诗歌》等40多家国家和省级报刊发表他的杂文、散文、诗歌、报告文学、摄影作品共600多篇,1990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人生与爱情》(安徽文艺出版社),这些成就,真让那些享受优厚待遇、拥有良好创作环境的专业半专业的作家文人们眼热。这就合着那句歇后语“张飞纫针——大眼瞪小眼”。这不,最近马庆洲又结集出版了杂文集《人生反刍录》,花儿照样红,苗儿照样青,眼珠儿落地也无用。

玩儿也罢,过把瘾也罢,在头面人物中混迹也罢,照他自己的话说,只是为了生活。君不见人世间的事儿总是阴差阳错,“有者被给予,无者被剥夺”。正像钱钟书所说,城外边的人想进去,城里边的人想出来。自由平民马庆洲还真不想要那么多自由。他想要点人人都有他也应该有的东西。

这一点他受之无愧的要求他不但得不到,竟被剥夺殆尽。他知道,是宿州时村老汪湖畔肥沃的土地养育了他;是那里勤劳善良在贫困中挣扎的父老乡亲培养了他。读完高中,他进了解放军那座大学校,光荣而又骄傲地挂着一枚闪光的军功章回到了故土。无论他怎样积极努力,作出多少贡献,他进不去那座“城”,改变不了“正宗农民”的身份,混不上一个哪怕是“大集体工”或“全民工”身份,更谈不上当“干部”,只能当个“跑龙套”的临时工,不能人册。但他却干吃皇粮拿俸禄的干部一样的工作。他办事效率特高,公关能力特强,他对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他那种严肃而又认真,热情而又负责的工作作风,那种一丝不苟的治学敬业精神,我敢说,若在任何正式单位里他都可能被评为模范或先进工作者。

就这样,在不被社会理解和承认的处境中拼命干,他一干就是十几个春秋。然而,十几年的艰苦奔波和劳累,或装神或弄鬼,却仅仅只是为吃饭而已,苦了这么多年,还是上无片瓦下无寸土,两袖清风。

为了生存和发展,马庆洲像一峰在沙漠中跋涉的骆驼,背负着生活的重载,看不见水源和草地,只有茫茫一片风沙,他默默地走啊走啊,不知要走到何时走到何地,哪里才是他的归宿?马庆洲沉默寡言,拘于谈笑,在我与他的交往中,极少见他舒畅地笑过,偶尔露出一丝笑意,也涂满了酸楚的色彩。然而,他像“枯枝上的寒鸦——冻死迎风站”。

多年交往中,他来我家说不清多少次,有闲聊的也有给我办事的,却从不愿喝我一口水,吃我一餐饭。他给别人办很多事。诸如发稿、宣传个人或单位、宣传产品和先进事迹、做广告等,但这一切都是在互利的原则下进行的。他确实从这种业务活动中取得了一定数额的“提成”,这是社会所共同接受的互利互惠应得的报酬,很普遍,全国各大报刊莫不如此。

因此,马庆洲拿点合理合法的“提成”用于生活和差旅费的开支则属极其正常,原本无可厚非,更不必大惊小怪地眼红。但是却有人难以容忍,咋咋呼呼起来,一半是对他的成就不快,一半是对他弄点吃饭钱不悦。诸如:“他是个熊游民,咋能让他这样搞呀!”“一无单位,二无户口,他凭啥当记者、编辑?”“该狠狠批斗!——不过,不是那个气候了”。“干脆,把这家伙抓起来尸……呜呼!马庆洲何罪!你们的嘴大张如箕,吞噬社会财富,不于活少于活肚皮撑得发愁,马庆洲就得把嘴缝上吗?异想天开!不要忘了,你要活,马庆洲也要活,大家都要活啊!怎么个活法,各有不同,不能强求一律。

你有你的活法——你走你的阳关道,马庆洲自有他的活法——他过他的独木桥。井水不犯河水,互不妨碍,老是斜眼儿盯着自由平民马庆洲,何必?!十几年来,马庆洲恪守清贫,够吃就行,能活下去就成,没有任何想发财当款爷的奢望。干他这样的营生哪能就发了?就说在报纸上给厂家发表一篇类似广告的宣传稿吧,磨破了嘴皮,跑酸了腿才答应给几百元宣传费。

文稿见报后,厂家挺满意,可马庆洲往往跑数趟“要狗肉账”般拿不到钱,报社责他不守信用,他自己还得贴饭钱。说来也怪,厂家、企业经济效益不佳,想宣传出不起钱的情况很普遍,易吗?朋友,如果你给马庆洲多一点理解,少一点偏见,那么你会为“快抓起来斗”的冲动而感到愧疚。
马庆洲是无辜的。

马庆洲这只苦海中搏击的小舟,彼岸在何方?俗话说,天无绝人之路。阴雨过后,自有阳光灿烂。“人间自有真情在”。符离姑娘杨红满含热泪阅读了写满马庆洲沧桑岁月、苦难历程的厚书,她毅然把一颗童贞的心奉献给他,无私地用同情、理解的真心温暖;抚慰他伤痕累累的心灵! 1991年荷花满塘、莲蓬含笑的季节,他们在宾朋满座的大酒店里举行婚礼,向天地向亲朋好友表示,他们要相濡以沫,互敬互爱,建立一个幸福美满的小家庭。第二年仁慈的上帝又赐给他们一个聪明而又顽皮的“快乐王子”。自由平民马庆洲从此过着正常的平民生活。

东扯葫芦西扯瓢。随心所欲唠叨了一大篇不知所以的絮语,虽说罗嗦了点儿,倒也不失为真话实话,目的是使读者诸君对马庆洲有个大致的了解。马庆洲和别人一样,不是“完人”,不是“足赤的金子”,希望朋友们都用尊重别人的善心,记住这四个温馨的字眼:“理解万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