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中国判例
山楂树 没有坟墓的爱情
案       由: 审理法院:
发布时间: 2010-04-06 11:47:52 点击次数: 0
摘            要:  
       
这两人的爱情,是“诗意而执著”的爱情,写诗,写日记,讲故事,写信,送花,扫墓等等,体现了诗意,而“等你一辈子”的誓言和生死相恋,则体现了执著。
简介:
 山楂树  没有坟墓的爱情

——山楂树之恋:把张艺谋看哭了

2010年03月30日 08:14:36  来源:南方周末


讲述“文革”末期一个高中女生静秋和高干子弟老三短暂爱情的《山楂树之恋》,一个男主人公患白血病死亡的俗套故事,由网热而畅销而成为现象,有粉丝追捧,有媒体追问,被转化成纪录片、MV、漫画和影视剧。触发激动的力量,是年代记忆,纯粹爱情?是简单书写、商业运作?



出生于1978年的作者艾米,其父在大学研究“文革”文学史,奶奶曾是背诵毛主席语录积极分子,艾米的研究生论文也是研究“文革”10年文学。

尹丽川有一次坐飞机,在机场买到《山楂树之恋》,结果是这本书把自己给看哭了。“我是被男主人公老三打动的。可能他太理想化,也正是他太理想化,对我来说,有理想的人物总是好的。在那个时代,他也只能把爱情当做理想吧。”尹丽川说。关于这本书,尹丽川认为,“流行书就是满足大众的情感需求。大众永远喜欢简单纯粹的故事。”

2009年2月7日尹丽川取得《山楂树之恋》的版权,她想改编成电影。作为最早介入的导演和编剧,尹丽川说她最重视的是其中人和时代的关系,要让现代观众理解女主人公的曲折心理。“在我看,这故事的悲剧性不在于男主人公去世了,而在于女主人公不敢、也失去了爱的能力,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千万不能让人以为,那个时代的爱情才是美好的——这很可怕。”尹丽川说。

然而,出版方北京共和联动图书有限公司先前已将《山楂树之恋》影视改编权交给了北京联合形象传媒有限公司,之后几经易手。

2009年底,北京新画面影业公司董事长张伟平宣布:根据畅销小说《山楂树之恋》改编的电影《山楂树》将由张艺谋执导。

江苏卫视也购得了电视剧改编版权。

湖北宜昌夷陵电视台的人员3月23日宣称,张艺谋的剧组上周已经到了该地,“80%的外景拍摄是在夷陵”,一位高先生在电话中说。

  “腰封是怎么回事”

《山楂树之恋》是以该书的主人公静秋在1977年写的一个类似回忆录的东西为基础写成的。

对话采用的大多是静秋的原文,叙事是艾米所加的。静秋把老三的故事写成一个三万字左右的小说,寄给了某杂志,遭到退稿。

艾米写的小说连载于2007年的海外“文学城”网站上,先是受到海外读者追捧,后传入国内,在网络上被持续热议,粉丝众多。

湖北宜昌据说是小说故事的人物原型的发源地,宜昌夷陵电视台组成40多人的剧组用200天时间拍成了45分钟的纪录片《走进山楂树之恋》,片中采访了小说原型,当年带静秋下乡的罗老师和老二长林还有大嫂等,还海选演员扮演男女主人公静秋和老三,该片于2008年底开播并与多家电视台签约播出。小说作者艾米曾经想告拍摄者侵权,后来与电视台补签了合同,电视台支付了几万元了结。艾米对网络上流传的这个纪录片评点说,演员与她想象的小说人物“南辕北辙”。该电视台总编辑贾女士说那时艾米很挑剔,她称“我们的纪录片是为小说《山楂树之恋》做了宣传”。也有自告奋勇给《山楂树之恋》做主题歌的,制作MTV的,帮助选演员的。

2007年江苏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山楂树之恋》,作家王蒙、刘心武、苏童、熊召政等几十个名人在书的“腰封”上集体加入“山楂”阵营,对《山楂树之恋》进行推广式赞誉。作家苏童的名字被印在书封的推荐人中,但是苏童说其实他并没有读过此书,“你知道腰封现象是怎么回事”,苏童说。批评家朱大可也出现在腰封的推荐名人里,但朱大可对南方周末记者说,出版社寄书给他,但他没有看过这本书,书上印的推荐语也不是他的话。

《山楂树之恋》的出版人张小波最初并没有看好这本书。

当初我是在和张纪中的夫人樊馨蔓一次吃饭的时候,听他们在聊一本书,当时我就问他们在谈论什么书,我要他们发给我看看。拿到以后我就马上看,当时觉得无论叙事的风格还是推进的方式,我并没有觉得有非常揪人心肺的东西,只是还有兴趣读。读到最后还是被感动,但是考虑到出版,其前景还是难以把握。”

张小波跟作者签订出版协议,首印一万册。并不是媒体爆出“首印80万册”的数字。

签完以后,有很长时间,张小波不知道怎么去做这本书,在编辑部放了半年多。

书稿在出版社冷藏,作者也没有催促,虽然国外的文学网站有很多评论和追捧,但是作者对于出版没有抱太大的期望。进入到出版操作阶段后,出版社内部有一些讨论,“有负责宣传的同事甚至拒绝做这本书的推广,他们说这本书没法做宣传,没法向外面推荐。”张小波说。“很多人反映说我们签这本书没什么价值。可能是因为作者年纪比较轻。出版方决定先做一个试读本,也是我们的第一次尝试,也是正规的印刷,印了有五六百本,我们也找了北京的或者外地的各个方面具有影响力的一些人,从王蒙、刘心武,到演艺界、体育界,都发了,让他们帮着看看这些东西。当时刚刚发下去,很快就有反馈到了。女性读者的反映尤其强烈,她们说读《山楂树之恋》有时会在半夜里哭醒。这个反映,让出版方对此书的正式出版信心大增。”

对于《山楂树之恋》的价值判断,出版人张小波也坦陈自己的鉴定:“从出版角度讲,它是好东西,从个人角度讲,《山楂树之恋》在文学性上,也并不具备通常的艺术性和经典性,它并没有达到多么高的艺术标准,如果说它是经典,可能也是大众趣味的经典。”

出版当年《山楂树之恋》即被香港《亚洲周刊》评为年度好书,凤凰卫视“开卷八分钟”主持人梁文道推荐,两年后,2009年中央电视台也在读书栏目介绍。

“从小说到电影是挺商业化的一个过程”

《山楂树之恋》被影视导演竞争是又一噱头。

《山楂树之恋》,从最初小说的诞生,到张艺谋确定做导演,被顾小白视为戏剧性情节。

最新版本的《山楂树之恋》贴了一个圆形标记,印在上面的广告语是:10导演竞相争拍,张艺谋独占花魁。

柳云龙是网民们呼声最高的男主角老三的扮演者,他本人也表示非常想出演老三,但他更倾向执导此片,版权代理方开出8万美元的版权转让费。诗人兼导演尹丽川最早宣布要执导该片并建组,在合同签署后,尹丽川联合作家阿美、编剧顾小白用半年时间完成了对《山楂树之恋》的剧本创作。

顾小白认为《山楂树之恋》从小说到电影的运作都是直奔市场的。因为要改编剧本,顾小白第一次翻开这本他早有耳闻的“超级畅销书”,却觉得不太能看下去。

“或许因为我是男的?反正我当时并不感动,封底上那么多的名人推荐肯定都是捧场子的客套话。我是在寻找改编的角度时,上网查资料,才发现这本书还真是有非常多的粉丝,其中有一些死忠的粉丝。”顾小白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说。

“《山楂树》这个项目,从最初这本书诞生,一直到最后张艺谋确定来导演,都是挺商业化的一个运作过程。书被爆炒,然后影视公司买了版权想靠它大赚,为了保险起见,也为了利益最大化,又去找大腕来导。书刚出来的时候,就刊登了各种名人的推荐,就是‘看哭了’之类的,包括张元、陆川、苏童等等。那时候,我翻了翻那个书,觉得不太能看下去,因为文字质感太乏味了。后来也炒了一阵很多导演抢拍的新闻,什么冯小刚、张纪中之类的。我觉得书商那时候绝对想不到最后竟会落到张艺谋手里,而张艺谋最后的拍板,更令这个项目想不商业也难。”

尹丽川所在的公司建组后开始选演员,并派了副导演去湖北看景。2008年的年底,尹丽川所在的公司通过关系找到张艺谋,张艺谋其时还在筹拍《金陵十三钗》,第一次并没有谈成。后来又谈了一次,张艺谋愿意接手,于是导演的协约转给了另一家公司,就是新画面公司,编剧的协约都一起转过来。曾给张艺谋做过《金陵十三钗》的文学策划和剧本改写的顾小白没想到又以这样的方式跟张艺谋再合作了。“现在的电影项目越来越像商业上的‘案子’,之前那家公司手里握着《山楂树之恋》的版权,他并不一定能清醒地意识到所谓的热销有多大程度上的虚热,肯定觉得如获至宝,想努着去博得最大的商业收益。所以他愿意等着张艺谋。”顾小白说。

以真情为耻  你心中还有多少善良 

艾米答问——南方周末

如果让我选导演,我真不知道该选谁。可能无论我选谁,都会有人赞成,有人反对。拍这部电影也一样,谁拍谁走红,谁拍谁挨骂。

南方周末:据说张艺谋被《山楂树之恋》感动得流泪,你怎么看待这种感动?

艾米:我为他的感动而感动。现在很多人以真情为耻,都爱摆出一副玩世不恭的模样,仿佛那样才“不俗”,才“酷”,才“男人”。实际上,无情未必真豪杰,用我这书中老三的话说:“男人不兴为自己流泪,还不兴为别人流泪?”因为感动而流泪,与因为害怕而流泪,完全是两回事。

南方周末:张艺谋的搭档张伟平认为喜欢《山楂树之恋》的大多是四十岁以上的人,他估计这部片子拍出来票房不会很好,你同意吗?

艾米:他估计票房不好,仍然决定拍,我认为这很有魄力。据说张伟平曾经推掉了这部电影,但因为张艺谋的确想拍,所以张伟平甘冒风险,成全张艺谋,又要回了这部电影的拍摄权。

张艺谋的流泪,张伟平的义气,使我对这“两张”顿生好感。

什么叫男人?男人就是“侠骨柔情”的完美结合。为完成朋友的心愿敢冒赔本或不赚钱的风险,这就是“侠骨”;能被他人的真情所感动,这就是“柔情”。

既然“两张”已经对票房做了最坏的思想准备,那么拍起来反而没那么多商业考虑了,也许能更好地再现原著的精神。

据我所知,喜爱《山楂树之恋》的并不只是四十岁以上的人。我经常在新浪博客搜寻有关《山楂树之恋》的信息,对那里的读者相当了解。到目前为止,新浪博客已经有十几万篇有关《山楂树之恋》的博文,大部分是四十岁以下的人写的。到我博客来为《山楂树之恋》签名的人当中,大多数是四十岁以下的读者,在校大学生不少,高中生也有很多。

但《山楂树之恋》的读者当中,的确有很多四十岁以上的人,他们经历过那个年代,读这部小说很有共鸣。这对电影改编来说,是件好事,等于是老少通吃,很少有哪部影片能把从高中生到高中生的父母甚至高中生的爷爷奶奶全都一网打尽的。

其实,仔细研究一下好莱坞的那些片子,真正创造了票房价值的,仍然是那些关于人性关于爱的片子,比如《飘》,比如《泰坦尼克》,最近创票房记录的《阿凡达》,都是关于人性关于爱的影片。

电影是人类社会的产物,是拍给人看的,永远都离不开人性,而爱正是人性中最美好的因素。大陆的电影,从前充满了阶级性斗争性,而不谈人性,沦为宣传工具。但实践证明那样的电影是没有生命力的,真正具有生命力的,仍然是那些充满了人性美的影片。

千万别照着《我的父亲母亲》的方向整

南方周末:很多读者都在担心,怕电影拍不好,会糟蹋他们心目中老三和静秋的形象,你有这种担心吗?

艾米:我没有这种担心。我觉得影片拍得不好,糟蹋的是导演、编剧和演员的形象,而不是故事人物的形象。对那些看过《山楂树之恋》小说的读者来说,老三和静秋在他们心目中的形象,是他们根据我的描写,再加上他们自己的想象而得到的。如果影片拍得跟他们的想象不一致,他们会认为“拍得一点也不像”,“瞎拍些什么呀”,而不会认为“原来老三和静秋的形象这么糟糕”。

南方周末:你设想如何拍好这部电影?

艾米:我不知道什么叫“拍好”,如果“拍好”就是卖座,那我完全是外行,答不上来。如果所谓“拍好”,就是指忠实地再现原著的精髓,那么我觉得对人物身份主要是把握住“文艺青年”这一点,而对爱情则要把握住“诗意而执著”这一点。

老三和静秋都不是农民,也不是“知识青年”,他们一个是勘探队员,另一个是去农村编写教材的学生,一个的母亲是诗人,另一个的父亲是大学音乐教师,这两个人都是浑身充满了“艺术细胞”的人,读了很多欧美文学,笔头子很厉害,会写诗,会写文章,会拉手风琴,会唱外国歌曲,先天后天都很浪漫,这是他们一见钟情、两厢情愿、终生爱恋的根本原因。

所以不应该把这两个人往“土得掉渣”方向拍,千万别照着《我的父亲母亲》、《秋菊打官司》或者《红高粱》的方向整,人物的衣着打扮言谈举止等,都不应该土头土脑,穿红着绿。


2010-3-26 03:07 回复
114.237.140.* 2楼


这两人的爱情,是“诗意而执著”的爱情,写诗,写日记,讲故事,写信,送花,扫墓等等,体现了诗意,而“等你一辈子”的誓言和生死相恋,则体现了执著。

没有诗意,爱情就会流于平庸;没有执著,爱情就会转瞬即逝;没有诗意的执著,就成了固执或贞节牌坊;没有执著的诗意,就只是风花雪月,虚情假意。

我把改编权签出去,改编就与我无关了

南方周末:对老三的人选,你有什么看法?你认为国内哪位男演员比较适合演老三?

艾米:我对国内男演员不熟悉,大家经常提到的几位,比如柳云龙刘烨等,我感觉演老三年纪太大了点。当然这几位看上去比他们的同龄人年轻,还可以通过化妆来掩饰年龄,但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都知道这几位的年纪,即使化了个很年轻的妆,还是蒙混不过去,也许观众会想:“哇,化得好年轻啊!”但这只是对化妆师的肯定,而潜台词则是:可惜实际不年轻了。

但我觉得演员光年轻还是不够的,还得有点生活的底蕴,因为老三出场时虽然只二十三四岁,但由于他的身世和经历,再加上他的领悟力,使他比一般年轻人懂得的更多,他对“文革”、对生活、对女性、对文学的认识,都超越了那个时代,甚至超过现在这个时代里的很多人。一个懵懵懂懂知识浮浅的演员是演不好的。

我建议演老三的男演员好好读一下黄颜写的《认识你,是命运对我的恩赐》,那里有对老三的详细解读。

南方周末:谁演静秋比较合适?

艾米:我对国内的女演员也不熟悉,所以提不出谁演合适。但大家提到的那些,我感觉气质上与静秋相差太远。女演员似乎都有一种“装嫩”的趋势,但故事里的静秋却总是“装老”的,虽然只有十六七岁,但言谈举止却很成熟,思想感情也比较成熟。

静秋是个很有智慧的人,她对人生对爱情很早就有很透彻的认识,虽然她不知道性关系是怎么回事,但那不表明她不懂爱情,只是受时代的限制,她没有这方面的信息来源而已,只要是她能得到的信息,她都比别的人有更高的领悟力。

比如她在十六七岁时就明白:“如果他不爱你,那只能说明你不值得他爱”、“骗人的人,品德不好;被骗的人,脑子不好”,所以她在认为老三对她“始乱终弃”的时候,没有自暴自弃,也没有愤世嫉俗,而是把这当做一个教训,警醒自己更准确地判断人。

她很小就知道凡事都应该“做最坏的思想准备,向最好的方向努力”,所以她在大难临头的时候,能够不慌不忙地安排后事,沉着镇定地准备陪同老三赴死。

如果说老三的气质可以用“诗人”来描绘的话,那么静秋的气质更像“哲人”。

南方周末:你会参与电影剧本改编吗?如果电影剧本把你的《山楂树之恋》改得面目全非,你会表示反对吗?

艾米:我已经把改编权签出去了,改编就与我无关了,改编得好,是编剧的功劳;改编得不好,是编剧的苦恼。没有人请我参与编剧,即便有人请,我也不会参与编剧,因为我不懂电影,不知道电影剧本该怎么写,凡是我不懂的事,我都不会勉强去干。

我希望编剧不要过多改动故事情节,因为这本书已经红了好几年,很多读者都看过了,很多人都知道故事情节,很多人连里面的对话都记住了,如果改动太多,会使人产生虚假的感觉,肯定会引来一片叫骂声。

如果让我选导演,我真不知道该选谁。可能无论我选谁,都会有人赞成,有人反对。拍这部电影也一样,谁拍谁走红,谁拍谁挨骂。

南方周末:据说张艺谋被《山楂树之恋》感动得流泪,你怎么看待这种感动?

艾米:我为他的感动而感动。现在很多人以真情为耻,都爱摆出一副玩世不恭的模样,仿佛那样才“不俗”,才“酷”,才“男人”。实际上,无情未必真豪杰,用我这书中老三的话说:“男人不兴为自己流泪,还不兴为别人流泪?”因为感动而流泪,与因为害怕而流泪,完全是两回事。

南方周末:张艺谋的搭档张伟平认为喜欢《山楂树之恋》的大多是四十岁以上的人,他估计这部片子拍出来票房不会很好,你同意吗?




但我觉得演员光年轻还是不够的,还得有点生活的底蕴,因为老三出场时虽然只二十三四岁,但由于他的身世和经历,再加上他的领悟力,使他比一般年轻人懂得的更多,他对“文革”、对生活、对女性、对文学的认识,都超越了那个时代,甚至超过现在这个时代里的很多人。一个懵懵懂懂知识浮浅的演员是演不好的。

我建议演老三的男演员好好读一下黄颜写的《认识你,是命运对我的恩赐》,那里有对老三的详细解读。

南方周末:谁演静秋比较合适?

艾米:我对国内的女演员也不熟悉,所以提不出谁演合适。但大家提到的那些,我感觉气质上与静秋相差太远。女演员似乎都有一种“装嫩”的趋势,但故事里的静秋却总是“装老”的,虽然只有十六七岁,但言谈举止却很成熟,思想感情也比较成熟。

静秋是个很有智慧的人,她对人生对爱情很早就有很透彻的认识,虽然她不知道性关系是怎么回事,但那不表明她不懂爱情,只是受时代的限制,她没有这方面的信息来源而已,只要是她能得到的信息,她都比别的人有更高的领悟力。

比如她在十六七岁时就明白:“如果他不爱你,那只能说明你不值得他爱”、“骗人的人,品德不好;被骗的人,脑子不好”,所以她在认为老三对她“始乱终弃”的时候,没有自暴自弃,也没有愤世嫉俗,而是把这当做一个教训,警醒自己更准确地判断人。

她很小就知道凡事都应该“做最坏的思想准备,向最好的方向努力”,所以她在大难临头的时候,能够不慌不忙地安排后事,沉着镇定地准备陪同老三赴死。

如果说老三的气质可以用“诗人”来描绘的话,那么静秋的气质更像“哲人”。

南方周末:你会参与电影剧本改编吗?如果电影剧本把你的《山楂树之恋》改得面目全非,你会表示反对吗?

艾米:我已经把改编权签出去了,改编就与我无关了,改编得好,是编剧的功劳;改编得不好,是编剧的苦恼。没有人请我参与编剧,即便有人请,我也不会参与编剧,因为我不懂电影,不知道电影剧本该怎么写,凡是我不懂的事,我都不会勉强去干。

我希望编剧不要过多改动故事情节,因为这本书已经红了好几年,很多读者都看过了,很多人都知道故事情节,很多人连里面的对话都记住了,如果改动太多,会使人产生虚假的感觉,肯定会引来一片叫骂声。

山楂树之恋——

故事发生在1975年前后那段贫穷而包含理想的时光:静秋是个漂亮的城里姑娘,因父亲是地主后代,家庭成份不好,文革时很受打击,静秋一直很自卑。静秋和一群学生去西村坪体验生活,住在村长家,认识了“老三”。老三喜欢上了静秋,静秋怕他欺骗她起初常常躲避。英俊又有才气的老三是军区司令员的儿子,却是极重情谊的人,甘愿为静秋做任何事,给了她前所未有的鼓励。他等着静秋毕业、工作、转正。等到静秋所有的心愿都成了真,老三却得白血病去世了。那时候,1976年,老三他还很年轻。 



77年是中国在文革后恢复高考制度的第一年,静秋那时已经顶职参加了工作,在L省K市八中附小教书,她也报了名,准备参加高考。她那时的生活已经比顶职前不知好了多少倍了,这次又有幸报名参加高考,使她想起老三曾经用来安慰她的那些话,说她会从农村招回来的,说“天生我才必有用”。可惜的是,当老三的预言一个接一个开始成为现实的时候,老三的人却成了一个美丽的梦想——

正文

七四年的初春,还在上高中的静秋被学校选中,参加编辑新教材,要到一个叫西村坪的地方去,住在贫下中农家里,采访当地村民,然后将西村坪的村史写成教材,供她所在的K市八中学生使用。学校领导的野心当然还不止这些,如果教材编得好,说不定整个K市教育系统都会使用,又说不定一炮打响,整个L省,甚至全中国的初高中都会使用——

第二天,静秋就厚着脸皮问教改组的几个人借钱,说是为妈妈买冰糖急需的。已经到了快回去的时候了,大家身上都没剩下什么钱,李师傅和陈校长两人凑了18块钱,借给静秋了。大妈他们那天也回来了,晚上的时候,静秋听见老三在堂屋跟欢欢玩耍,就赶紧拿了钱,走到堂屋去,见他坐在一个很矮的板凳上,欢欢趴在他背上跟他亲热。

在静秋一再坚持下,妈妈向学校提了让静新顶职的事,但学校说静新只念过初中,不适合教书,我们同意静秋顶职,是因为她是高中生,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合做老师。如果你退休是静新顶职,那我们就不一定批准了。妈妈把学校的意思告诉了静秋,静秋没办法了,只好顶职了,总不能把这么个机会白白浪费吧?但她很为哥哥难过,一心想为哥哥想个别的办法——

老三刚走了一会儿,妈妈和妹妹就回家来了。妈妈说她们就在外面乘凉,看见小孙走了,就回来了。妈妈看了一下钟,已经快十一点了,有点担心地说:“小孙说没说他今天住哪里?”静秋怏怏地说:“他每次没地方住就在江边一个亭子里坐一晚上---,今天肯定已经封渡了,可能就在河坡上坐一晚上吧----”她觉得喉头哽咽,不愿再说什么——